
【醫】 Planck's theory
general; universal
bright; loud and clear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醫】 G.; Gm.; gram; gramme
family name; surname
doctrine; Lysenkoism; theory
【醫】 doctrine; theory
普朗克氏學說(Planck's Theory),又稱量子理論(Quantum Theory),是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于1900年提出的革命性物理學理論。該學說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能量傳遞方式的理解,标志着量子力學的誕生。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漢英對照解析:
能量量子化(Energy Quantization)
普朗克提出能量并非連續變化,而是以離散的“能量子”(energy quanta)形式存在。
公式:
$$ E = h u $$
其中 (E) 為單個量子能量,(h) 為普朗克常數((6.626 times 10^{-34}text{J·s})),( u) 為電磁波頻率。
黑體輻射定律(Blackbody Radiation Law)
為解決經典物理無法解釋的黑體輻射問題,普朗克提出輻射能量按頻率分布的公式:
$$ B( u, T) = frac{2h u}{c} frac{1}{e^{h u / kT} - 1} $$
其中 (k) 為玻爾茲曼常數,(T) 為絕對溫度。
中文術語 | 英文術語 | 定義 |
---|---|---|
作用量子 | Quantum of action | 能量傳遞的最小單位(即 (h)) |
普朗克常數 | Planck constant | 量子力學基本常數((h)) |
黑體 | Blackbody | 理想化的吸收入射所有輻射的物體 |
紫外災難 | Ultraviolet catastrophe | 經典理論預言黑體高頻輻射能量無窮大的謬誤 |
普朗克原始論文
Planck, M. (1900). Zur Theorie des Gesetzes der Energieverteilung im Normalspektrum. Verhandlungen der Deutschen Physikalischen Gesellschaft, 2, 237–245.
德國物理學會期刊原文(注:原文鍊接需通過學術數據庫訪問)
諾貝爾獎官方說明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8: Max Planck. NobelPrize.org.
《不列颠百科全書》條目
"Planck's constant"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斯坦福哲學百科
Kuhn, T. S. (2018). "Max Planck and the Birth of Quantum Theor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普朗克氏學說主要指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的兩大核心理論:一是關于科學革命的普朗克原理(科學社會學觀點),二是物理學領域的量子假說(能量量子化理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公式推導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黑體輻射實驗數據及量子力學發展史文獻。
表面活性槟榔煎不熟練工人差分校正襯比度赤字財政大城市電影照相機抵押卷宗厄加皮奧二段變速裝置法定普通信托基金複雜指令系統計算機管架劃一貨主自抽貨樣甲硫膦酸丙胺乙酯膠薔樹解剖透鏡可征關稅的漣波梨莓樹能子霓石熔接面閃光變性數字區分符退火狀态土壤之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