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lect books; library
addiction; hobby; weakness for
【醫】 craving; habit; impulsion
藏書癖(cáng shū pǐ),在漢英詞典中對應英文術語bibliomania,指對收藏書籍的強烈癡迷或狂熱。該詞由三部分構成:"藏"(collecting)、"書"(books)、"癖"(mania/obsession),強調一種超出實用需求的系統性收集行為。以下從專業角度解析其内涵:
病理學維度
在臨床心理學中,藏書癖曾被歸類為強迫性行為障礙(OCD)的亞型。患者常表現為無法控制地購書、囤積書籍,甚至忽視書籍的實際閱讀價值,僅滿足于占有行為本身。此觀點源于19世紀精神病學家Jean-Étienne Dominique Esquirol的早期研究,他将藏書癖描述為"對書籍的非理性渴求"(Esquirol, 1838)。
文化收藏行為
區别于病理狀态,藏書文化視其為高雅愛好。明代藏書家範欽創建"天一閣"(現存最古老私家藏書樓),體現對古籍保存的文化使命感。此類收藏注重版本稀缺性(如宋刻本)、裝幀藝術性及曆史價值,與純粹的數量積累有本質差異。
漢語詞項 | 英語對應詞 | 語義差異 |
---|---|---|
藏書癖 | Bibliomania | 英語詞根源于希臘語biblion(書)+mania(狂熱),更強調失控性 |
藏書家 | Bibliophile | 後綴-phile(愛好者)弱化病态傾向,側重鑒賞能力 |
《牛津英語詞典》(OED)将"bibliomania"定義為:
"A passion for acquiring and possessing books."
指出該詞1809年首次出現在英國作家Thomas Frognall Dibdin的專著《Bibliomania, or Book Madness》中,書中詳述了藏書家對初版本、孤本的追逐現象。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規範了古籍收藏的學術标準,強調藏書行為需與文獻保護、校勘研究結合,避免陷入"為藏而藏"的誤區(中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1989)。
現代心理學研究(如美國精神病學會DSM-5)已不再單列"藏書癖"為獨立病症,轉而納入"囤積障礙"(Hoarding Disorder)框架下讨論。診斷需同時滿足: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藏書癖"在漢英語境中兼具文化雅癖與病理行為的雙重屬性,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當代學術标準辯證理解。
“藏書癖”指對書籍的收藏行為達到近乎病态的癡迷程度,其核心特征在于不為實際閱讀或謀利,而是出于心理占有欲的驅動。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定義與心理特征
根據心理學界定,藏書癖屬于強迫症的一種表現形式,表現為通過極端手段收集書籍(尤其是珍本、孤本),甚至影響正常社交和健康。患者常伴隨性格異化,如多愁善感、不擇手段獲取書籍,甚至偷竊行為。
2. 典型行為表現
3. 曆史與文化視角
該詞最早由19世紀英國牧師托馬斯·迪布丁在《藏書癖》一書中系統描述,定義為“不治之症”,暗示其難以自控的特性。中國古代文人如陸遊也曾用“書癖不可醫”形容類似情結()。
4. 與普通藏書的區别
普通藏書愛好以興趣為導向,而藏書癖具有強迫性和自我損耗性。例如,患者可能因無法獲得某書産生焦慮,甚至出現“鷹一樣攫取”的偏執行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心理學診斷标準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權威醫學文獻或《藏書癖》原著()。
蓖麻酸鈉不通接應變規策劃巧妙的儲蓄會猝發傳輸短期邊際成本法律書寫法高原氣候古植物學橫牆後牙酵母溶解假胎塊井然有序的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開窗術利尿素立體X線正影器硫黃泉水抹音器腔靜脈系膜起立親子關系人類的共同財産潤滑管路上古的市價同播晚幼巨紅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