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chumann rays
easy; leisurely; stretch
graceful; prolonged
family name; surname
radial; ray
【醫】 radiation; ray
舒曼氏射線(Schumann Resonance)是地球表面與電離層之間形成的極低頻電磁波共振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溫弗裡德·奧托·舒曼(Winfried Otto Schumann)于1952年首次提出。其主要特征如下:
共振頻率
地球電離層空腔的基頻約為7.83Hz,并伴隨諧波(如14.3Hz、20.8Hz等)。該頻率由地球周長與光速共同決定,滿足公式:
$$ f_n = frac{c}{2pi R_e} sqrt{n(n+1)} $$
其中 ( c ) 為光速,( R_e ) 為地球半徑,( n ) 為諧波階數。
能量來源
全球雷暴活動産生的閃電放電是主要激發源,每日約發生400萬次閃電,持續補充共振能量。
頻率波動可反映電離層高度變化(±0.5Hz對應公裡級變化),為研究太陽輻射與地磁活動提供指标。
部分研究提出7.83Hz與哺乳動物腦電波α波段(8-12Hz)接近,或存在生物節律關聯,但機制尚未确證。
NASA通過衛星觀測證實舒曼共振的全球分布特性,其頻譜峰值偏差可用于分析熱帶雷暴活動的時空規律。近年研究發現,共振信號可能作為系外行星探測的潛在生命迹象标識。
參考文獻
舒曼氏射線(Schumann rays)是地球電離層與地表之間存在的極低頻電磁波,其名稱來源于德國物理學家溫弗裡德·奧托·舒曼(Winfried Otto Schumann)。以下是相關解釋:
基本定義
舒曼氏射線指地球大氣中自然形成的電磁共振現象,主要頻率約為7.83赫茲(Hz),屬于極低頻(ELF)波段。這一現象由地球表面和電離層構成的“空腔”中的雷電活動激發産生。
科學意義
它被廣泛應用于大氣物理學研究,尤其是對全球雷電活動的監測。此外,部分生物學研究曾探讨其對生物節律的潛在影響,但目前尚無明确結論。
應用領域
包括環境監測、地震預測(通過電磁異常分析)及航空航天通信(ELF波段的遠距離傳輸特性)等。
由于搜索結果中權威資料有限,建議進一步查閱地球物理學或大氣科學文獻以獲取更詳細的技術參數和研究進展。
膀胱增大半冠鋇基潤滑脂畢竟布蘭徹德氏療法財産混同馳肌碘儲蓄過多帶狀閘底部位置短期性的稅收損失度過對合同區權益的重新組合多管閑事的附加空格給付遲延後束黃銅釺縫肩胛上的鍵盤輸入矩陣老帕若氏定律齊次文法上超Ж社會保險法數量調整者特殊舉證責任調屏電路違反醫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