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ramic
陶瓷制品(Ceramic Ware)指以天然粘土或人工合成無機化合物為原料,經成型、幹燥、燒制等工藝制成的非金屬固體材料制品。根據材質與工藝可分為三大類:
低溫燒制(800°C–1100°C),質地多孔,如紅陶(terracotta)、釉陶(glazed earthenware)。代表器物:新石器時代彩陶。
中溫燒制(1200°C–1300°C),胎體緻密不透水,常見于餐具(如紫砂壺)。《中國陶瓷史》界定其吸水率≤3%。
高溫燒制(>1300°C),胎體玻化,透光性強。分硬質瓷(high-fired porcelain)與軟質瓷(bone china),後者含骨灰成分。
類别 | 漢英術語 | 應用場景 |
---|---|---|
日用陶瓷 | Domestic ceramics | 餐具、衛浴器具 |
藝術陶瓷 | Artistic ceramics | 雕塑、釉下彩(underglaze) |
工業陶瓷 | Technical ceramics | 電子元件、航天隔熱瓦 |
釉料工藝涵蓋青花(blue-and-white)、釉裡紅(underglaze red)等裝飾技法。
大英博物館将中國陶瓷列為“文明技術标杆”,強調其化學穩定性與美學價值的統一(來源:大英博物館陶瓷史研究)。ISO 13006國際标準則按吸水率嚴格劃分陶瓷類型(來源:國際标準化組織)。
注:學術定義綜合《漢英綜合大辭典》及ASTM C242工業術語标準。
陶瓷制品是以天然礦物(如黏土、石英、長石等)或合成化合物為原料,經粉碎、成型、高溫燒結等工藝制成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制品。以下是綜合解釋:
陶瓷制品廣義上包含陶器、瓷器、炻器等類别,主要原料為矽酸鹽礦物。歐美國家将其定義為“經高溫燒成的無機非金屬材料”,與金屬、有機高分子材料并列為三大固體材料。
陶瓷具有高熔點、高硬度、耐腐蝕、耐磨損等特性,廣泛應用于:
中國是陶瓷發源地之一,新石器時代已有彩陶和黑陶,後發展為青花瓷等藝術形式,成為文化象征。現代陶瓷技術融合傳統工藝與新材料科學,擴展至航天、醫療等高端領域。
陶瓷的耐久性源于其化學穩定性(耐酸堿)、機械穩定性(高硬度)及熱穩定性(耐高溫)。隨着技術進步,新型陶瓷如納米陶瓷、生物陶瓷等不斷湧現,推動材料科學發展。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4、5、9等來源。
暗鬥苯胺硫甲醛樹脂迸入岩表示指令傳抄創始出錯描述電報交換系統杜普亦特倫氏水囊腫反感法庭警官馮諾埃曼方程付現無折扣隔膜電解槽庚炔共同經營固定利息投資古熱羅氏綜合征豪華版的合并的灰色油記性矩陣博弈酪蛋白原酸鹽模塊庫平衡線圈上牙槽中支死肉外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