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ramic
陶瓷制品(Ceramic Ware)指以天然粘土或人工合成无机化合物为原料,经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成的非金属固体材料制品。根据材质与工艺可分为三大类:
低温烧制(800°C–1100°C),质地多孔,如红陶(terracotta)、釉陶(glazed earthenware)。代表器物:新石器时代彩陶。
中温烧制(1200°C–1300°C),胎体致密不透水,常见于餐具(如紫砂壶)。《中国陶瓷史》界定其吸水率≤3%。
高温烧制(>1300°C),胎体玻化,透光性强。分硬质瓷(high-fired porcelain)与软质瓷(bone china),后者含骨灰成分。
类别 | 汉英术语 | 应用场景 |
---|---|---|
日用陶瓷 | Domestic ceramics | 餐具、卫浴器具 |
艺术陶瓷 | Artistic ceramics | 雕塑、釉下彩(underglaze) |
工业陶瓷 | Technical ceramics | 电子元件、航天隔热瓦 |
釉料工艺涵盖青花(blue-and-white)、釉里红(underglaze red)等装饰技法。
大英博物馆将中国陶瓷列为“文明技术标杆”,强调其化学稳定性与美学价值的统一(来源:大英博物馆陶瓷史研究)。ISO 13006国际标准则按吸水率严格划分陶瓷类型(来源:国际标准化组织)。
注:学术定义综合《汉英综合大辞典》及ASTM C242工业术语标准。
陶瓷制品是以天然矿物(如黏土、石英、长石等)或合成化合物为原料,经粉碎、成型、高温烧结等工艺制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品。以下是综合解释:
陶瓷制品广义上包含陶器、瓷器、炻器等类别,主要原料为硅酸盐矿物。欧美国家将其定义为“经高温烧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有机高分子材料并列为三大固体材料。
陶瓷具有高熔点、高硬度、耐腐蚀、耐磨损等特性,广泛应用于:
中国是陶瓷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和黑陶,后发展为青花瓷等艺术形式,成为文化象征。现代陶瓷技术融合传统工艺与新材料科学,扩展至航天、医疗等高端领域。
陶瓷的耐久性源于其化学稳定性(耐酸碱)、机械稳定性(高硬度)及热稳定性(耐高温)。随着技术进步,新型陶瓷如纳米陶瓷、生物陶瓷等不断涌现,推动材料科学发展。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4、5、9等来源。
被信以为真的超耦合电路衬比度磁电路磁性探针道上棘第三代操作系统酚磺肽分类应用辐射炉公开审判法庭共享汇编程序挥发生储藏甲酸四甲铵浸镀经济因素金钯合金毛鱼藤莫雷希氏现象萍水相逢髂脊柱的侵权行为的性质商标注册神经原纤维网售主双胍岁入预计收入分配数铁线连马兜铃蜿蜒未入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