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感"作為漢語常用詞彙,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可歸納為以下四個維度:
一、語義定義 指對人或事物産生的抵觸、厭惡情緒。《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反對或厭惡的情緒",對應英文"antipathy; repugnance"(商務印書館,2016)。《牛津漢英雙解詞典》補充其隱含"因價值觀沖突引發的心理排斥",英文對應"disgust arising from value conflict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
二、詞性特征 作為心理動詞時,可接賓語構成"反感某人/某事"結構,如:"他反感虛情假意"(《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示例)。形容詞用法見于"令人反感的行為",此時語義強度弱于"厭惡"但強于"不滿"(《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三、使用場景 社會語言學研究表明,該詞在跨文化交際中常涉及禁忌話題(如宗教禁忌、政治立場),較英語"dislike"具有更強的道德評判色彩(《漢英對比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法律文本中多用于描述侵權行為引發的公衆情緒,如"引起社會普遍反感"對應"provoke public resentment"(《中國法律術語漢英對照手冊》,法律出版社,2021)。
四、近義辨析 與"讨厭"相比,"反感"更強調理性判斷下的排斥,如"反感官僚主義";與"憎惡"相較,其情感烈度較低但持續時間更長(《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在英譯時需根據語境選擇:描述瞬時情緒用"disgust",持續狀态用"antipathy",道德譴責用"repugnance"。
“反感”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因不滿、抵觸或厭惡而産生的負面情緒反應。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對某人、某事或某種行為産生的不愉快情緒,常表現為心理上的排斥或生理上的不適。例如對虛僞行為的反感,或對強制要求的抵觸。
詞源結構
由“反”(反對、相反)和“感”(感覺、情感)組成,字面意為“相反的感受”,強調與原本期待或接受狀态相悖的心理反饋。
使用場景
程度差異
從輕微的不耐煩(如對重複唠叨的反感)到強烈的厭惡(如對道德敗壞行為的深惡痛絕),存在情感強度的遞進。
近義與反義
例句說明:
“商家過度營銷反而引起了消費者反感”,這裡體現了行為與預期效果相悖的典型應用場景。在表達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讨厭”完全等同——後者更側重情感,而“反感”往往包含理性判斷成分。
阿玻璃滴測試差别按診法帶黑的帶兩個燃燒室的加熱爐擔保系統電動調整器二陰的感受阈工業民主恢複能力賤民角根區記錯磁帶階級權利極周的零字符氯化甲基三烷基铵脈沖上升時間每程管數内聚葡萄的臍帶扭轉熱活化煞車圓闆雙層積分電容鐵條切斷機體外受精同案犯證言通信控制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