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戏服。《歧路灯》第二二回:“我今实不相瞒,上年我卖了两顷多地,亲自上 南京 置买衣裳,费了一千四五百两,还欠下五百多账;连脸子、鬼皮、头盔、把子,打了八个箱、四个筒,运到家里。”
“鬼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鬼皮(guǐ pí)主要指的是戏曲表演中使用的戏服,尤其指代带有鬼神或奇幻色彩的服饰。这一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例如清代小说《歧路灯》中提到的“脸子、鬼皮、头盔”等道具,均与戏曲装扮相关。
传统文学中的用法
在《歧路灯》第二十二回中,作者通过角色对话描述了置办戏服的场景:“连脸子、鬼皮、头盔、把子,打了八个箱、四个筒,运到家里。”这里的“鬼皮”明确指代戏曲中鬼神角色的服装。
现代语境扩展
在特定场景下(如万圣节),“鬼皮”也可泛指带有恐怖或奇幻元素的装扮道具,例如南瓜灯、面具等。
《鬼皮》这个词源自于汉字,它形容一个人或物体令人感到可怕、恐怖的外貌或特征。它通常用于描述人的外貌或行为使人感到害怕或恶心。
鬼皮这个词的部首是「鬼」,它包含有耳、鬼、宀等部首。它的总笔画数是17画。
鬼皮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鬼」字指的是超自然的存在,「皮」字指的是外貌、外表。结合起来,鬼皮一词意味着具有鬼魅般外貌的人或物。
在繁体字中,鬼皮通常写作「鬼皮」。
在古代汉字中,鬼皮可以用一些特定的写法来表示。例如,可以将「鬼」字写成「鬼骨」或「鬼魂」,将「皮」字写成「皮肤」或「皮骨」。
1. 看到这个鬼皮般的人,我吓得不敢靠近。
2. 他的武器上布满了鬼皮,令人毛骨悚然。
1. 鬼魂 2. 鬼怪 3. 鬼故事 4. 鬼影 5. 鬼神
1. 骇人 2. 恐怖 3. 可怕 4. 恶心 5. 妖怪
1. 正常 2. 平凡 3. 普通 4. 温和 5. 友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