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冻餧的意思、冻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冻餧的解释

冻馁。《国语·齐语》:“君加惠臣,使不冻餧,则是君之惠也。”一本作“ 馁 ”。《吕氏春秋·慎人》:“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於冻餧之患。”《隶释·汉冀州刺史王纯碑》:“閔其粥糜冻餧之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冻餧(dòng wèi)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合成词,现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语境,其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指因寒冷而凝结,引申为受寒、挨冻。《说文解字》释:“冻,仌也”(仌即“冰”),本义为水遇冷结冰,后泛指寒冷导致的生理痛苦。

  2. 同“喂”,本义为饥饿。《广雅·释诂》载:“餧,饥也”,强调食物匮乏导致的饥饿状态。

合成词“冻餧” 即“受冻与饥饿”,形容极度困苦的生存状态,常见于描述灾荒、战乱中民众的疾苦。


二、文献用例与权威释义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冻餧:受冻挨饿。”

    例证引《汉书·食货志》:“岁恶不入,民多冻餧。”指灾年歉收导致百姓饥寒交迫。

  2. 古典文献中的典型用例
    • 《盐铁论·非鞅》:“衣暖食饱,无冻餧之忧。”(通过对比强调温饱的重要性)
    • 唐代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田种所收,十不存一,百姓冻餧,死转沟壑。”(描述旱灾下的民生惨状)

三、现代引申与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冻餧”多用于历史叙述或文学描写,强调极端生存困境,如:

“战乱年代,难民流离失所,冻餧而死者不可胜数。”

其近义词包括“饥寒”“冻馁”(“馁”同“餧”),但“冻餧”更具文言色彩。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汉语权威工具书,收录古汉语词汇释义及文献例证。

  2. 《说文解字》(许慎)

    中国首部系统分析字源的字典,解释“冻”“餧”本义。

  3. 《汉书·食货志》

    汉代史书,记载社会经济状况,包含“冻餧”的早期用例。

  4. 《韩昌黎文集》

    韩愈文集,反映唐代语言使用实况。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此处标注文献名称及权威性出处。如需查阅原文,可参考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冻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结合多个来源解析如下:

基本解释

冻餧(dòng wèi)由“冻”和“餧”两字组成:

整体含义形容极度寒冷且饥饿的状态,既可指自然环境的严寒,也可比喻贫困潦倒的生活境遇。


详细解析

  1. 词源与用法

    • 最早见于《国语·齐语》:“君加惠臣,使不冻餧,则是君之惠也。”,表示君主施恩使臣民免于饥寒。
    • 《吕氏春秋·慎人》中描述贤者未遇明主时,需艰苦劳作“免於冻餧之患”,强调生存困境。
  2. 现代释义

    • 作为形容词性成语,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如:“边塞将士常年在冻餧中戍守。”
    • 部分文献(如《现代汉语词典》)未单独收录该词,可能因“冻馁”更常用,二者含义相通。
  3. 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冻馁(更常见)、饥寒交迫。
    • 相关词:冻瘃(冻疮)、冻害(自然灾害)等。

使用建议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国语》《吕氏春秋》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把关百不失一拜嘉宝库保释徧该别颏腮炳晔愎气不羁之才骖鸾驭鹤重山复岭雠仇蠢货出洋大发慈悲大失所望东维丰绩分子物理学告天谷歌轨长和凤将台尖子生姣服嶻嶪精真近幸箘露铿轰临笔立年麻股蔑尽末折目生闹虚念佛珠钤摄亲亲跂息入流三元客申荐诗謌诗书衰征树立碎裂贪窃田路庭臯提箱舞局悟觉享乐主义相似下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