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法令;法律。《南史·薛安都传》:“卿为朝廷勋臣,云何放恣,輒於都邑杀6*人,非唯科律所不容,主上亦无辞相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余谓妖魅能一一守科律,则天无雷霆之诛矣。”
(2).指音韵格律。 刘师培 《文说·和声》:“推之 沉 宋 之诗,音中羣雅; 温 李 之文,势若转圜。或拗韵以协声,或激昂以竞响。然调有缓急,音有抗堕,科律所设,不可诬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科律汉语 快速查询。
科律是汉语复合词,由“科”与“律”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二者的本义及历史用法综合理解:
字源解析
科:本义指品类级,《说文解字》释为“程也”,引申为法规条文。如《广雅·释言》载:“科,条也。”
律:原指音律标准,《说文解字》称“均布也”,后专指法律规范。如《尔雅·释诂》云:“律,法也。”
二字结合后,“科律”强调成文的、具有分类性质的法规体系。
法律术语释义
指系统化的法律条文或典章制度,尤指古代成文法中的具体条款。例如:
现代引申义
在当代语境中,可泛指学科领域的规范准则,如学术伦理、技术标准等。例如:
权威参考来源:
“科律”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不同语境下需结合具体用法理解:
指国家或社会制定的规范性条文,具有强制约束力。例如:
特指文学创作中的声韵规则,常见于古典诗词分析。例如: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科律”引申为“科学规律”,但这一用法在传统文献中较少见,可能属于特定语境下的扩展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史》《阅微草堂笔记》等古籍,或刘师培的文学理论著作。
柏署半面表头标准音庇廕不着调裁云翦水残虐不仁承差撺拳拢袖窜易大地艺术躭阁导养滴流流洞天缾发给发送改弦易辙攻鼓瓜分豆剖规爲孤木黑砂星护甲加笾缉绩就聘腊八米揽货隆贷隆颜銮舆蛮陬马掌耐久千里光气笛犬齿桡动脉三亭生意口身图诗朋霜露之感私土松大酸柔岁节抬奖摊簧题旌痛心伤臆团司瓦裂无隐无知衔曜谢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