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后因以“邯郸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金 元好问 《刘君用可庵》诗之二:“著脚绳桥已足忧, 邯郸 匍匐更堪羞。”参见“ 邯郸学步 ”。
“邯郸匍匐”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盲目效仿他人而丧失自身原有的能力或优势。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比喻因机械模仿他人,不仅未能学到新技能,反而丢失了自己原本的长处,最终陷入窘境。
典故来源
出自《庄子·秋水》:战国时期,燕国寿陵一少年听闻邯郸人走路姿态优美,便前往邯郸学习。然而他未能掌握新步法,反而忘记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最后只能匍匐爬行回家。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缺乏独立思考的模仿行为,提醒人们在学习他人时应结合自身特点,避免“东施效颦”式的失败。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原始文本或相关故事,可参考《庄子·秋水》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邯郸匍匐》是一句成语,表示受到惊恐或害怕而瑟瑟发抖的样子。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战国策·齐策》中的一句话:“齐人不能无过,夫邯郸之言,可谓匍匐而从也。”这句话形容在邯郸人面前,齐人跪伏在地,非常恐惧。
拆分部首和笔画:
邯(部首:阜,笔画:8) 郸(部首:阜,笔画:8) 匍(部首:己,笔画:7) 匐(部首:勹,笔画:4)
繁体字形:"邯鄲匍匐"
古时候汉字写法:♠○□《邯郸匍匐》
例句:
他听到有人敲门,害怕得邯郸匍匐。
组词:邯郸、匍匐、匍匐而行
近义词:战战兢兢、胆颤心惊
反义词:挺胸抬头、泰然自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