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蜡檄的意思、蜡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蜡檄的解释

封在蜡丸中的檄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黄尘起,王气昏,羽扇难挥 建业 军; 幕府山 蜡檄星驰, 五马渡 楼船飞滚。”参见“ 蜡丸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蜡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à xí,其核心含义是封存在蜡丸中的檄文。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蜡檄指古代用蜡密封的檄文,主要用于保密传递重要军事或政治信息。这种封装方式可防潮、防损,确保文书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泄露或篡改。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 檄文本身是古代用于声讨、征召或宣告的文书,常带有公开谴责性质。
    • 蜡丸封装则增强了保密性,多用于紧急或机密场景。例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辞院》中提到的“幕府山蜡檄星驰”,即描述蜡檄快速传递军情的场景。
  3. 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 部分资料(如)提到“蜡檄比喻激烈批评”,但此说法未得到高权威来源支持。檄文本身可能包含谴责内容,但“蜡檄”更强调其封装形式而非内容性质。
  4. 延伸知识

    • 蜡丸:古代保密文书常用蜡封成丸状,需加热融化蜡层才能取出内容,常见于军事或外交密信。
    • 相关文献:除《桃花扇》外,历史记载中蜡檄多与战争、政权更迭等事件相关。

“蜡檄”是古代一种特殊文书形式,兼具檄文的公开性和蜡封的保密性,主要用于传递机密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二

蜡檄

蜡檄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由蜡和檄组成。

部首和笔画

蜡的部首是虫,总笔画数为11;檄的部首是木,总笔画数为16。

来源

蜡檄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是指用蜡质制成的文告或书信。古代战争时期,蜡檄通常被贴在木檄上,然后用快马传递给各地,用来传达重要的捷报、命令或通告。

繁体

蜡檄的繁体字为蠟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蜡檄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书写风格,有些字形可能有细微的变化。

例句

1. 汉朝时期,重要决策常常通过蜡檄传达到各地。

2. 到了晚清时期,很多人已经用纸张来替代传统的蜡檄进行书信往来。

组词

组词:蜡烛、蜡石、蜡状、告檄、木檄。

近义词

近义词:文告、信函、书信。

反义词

反义词:废文、隐情、秘信。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