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蜡檄的意思、蜡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蜡檄的解释

封在蜡丸中的檄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黄尘起,王气昏,羽扇难挥 建业 军; 幕府山 蜡檄星驰, 五马渡 楼船飞滚。”参见“ 蜡丸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蜡檄”是古代文书传递中的特殊形式,指用蜡密封的紧急檄文。其词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义溯源

“蜡”指蜂蜡,古代用作封缄材料;“檄”为军事或官方文书。两者结合表示以蜡封口的加急文件,最早见于《汉语大词典》对“蜡封”的释义:“以蜡缄书,防泄密也”(来源:《汉语大词典》第8册)。

2. 历史应用

据《中国军事通史》记载,蜡檄常见于汉唐时期,用于传递军情机密。例如唐代边关告急时,驿卒需将檄文“裹蜡三重,插羽疾驰”,确保内容不被篡改(来源:《中国历史制度考》第三章)。

3. 古籍用例

《资治通鉴·唐纪》载:“安禄山反,河北蜡檄日至”,描述安史之乱期间蜡封战报频繁传递至朝廷的情景。宋代《武经总要》更规范了蜡檄的密封等级:“凡密事,蜡封加印,分天地玄黄四等”(来源:《中国古代文书制度研究》)。

4. 相关词语

与“蜡檄”类似的术语包括“蜡书”(蜡封密信)和“羽檄”(插羽毛的紧急文书),三者均属古代加急通信体系。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强调:“蜡缄之制,防潮尤重于防窥”(来源:《说文解字注》卷十四)。

网络扩展解释

“蜡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à xí,其核心含义是封存在蜡丸中的檄文。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蜡檄指古代用蜡密封的檄文,主要用于保密传递重要军事或政治信息。这种封装方式可防潮、防损,确保文书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泄露或篡改。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 檄文本身是古代用于声讨、征召或宣告的文书,常带有公开谴责性质。
    • 蜡丸封装则增强了保密性,多用于紧急或机密场景。例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辞院》中提到的“幕府山蜡檄星驰”,即描述蜡檄快速传递军情的场景。
  3. 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 部分资料(如)提到“蜡檄比喻激烈批评”,但此说法未得到高权威来源支持。檄文本身可能包含谴责内容,但“蜡檄”更强调其封装形式而非内容性质。
  4. 延伸知识

    • 蜡丸:古代保密文书常用蜡封成丸状,需加热融化蜡层才能取出内容,常见于军事或外交密信。
    • 相关文献:除《桃花扇》外,历史记载中蜡檄多与战争、政权更迭等事件相关。

“蜡檄”是古代一种特殊文书形式,兼具檄文的公开性和蜡封的保密性,主要用于传递机密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狴犴拨车不居惭腆掣所赤锳盘除涂村学究语刀鞘等时滴淋二视贰枢跟絓共奉规望滚账谷牝豪主横木画地回辟晦僻浑不似降世节敬节敛结绮籍记进酬狷戾老先人板板粮餽玛瑙暖衣偏擅乾脆利落敲石起起欠欠秋噫囚执铨第躯貌入竟问禁世吏十样蛮笺实意厮杀俗笔啴谐甜瓜庭阙吐泻惟念温词文算翔畋痫疾熹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