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贝多叶的意思、贝多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贝多叶的解释

(1).多罗树的叶子;写经的树叶。《新唐书·南蛮传下·堕婆登》:“有文字,以贝多叶写之。” 明 宋濂 《勃尼国入贡记》:“食无器皿,以竹编贝多叶为之,食毕则弃之。番书无笔札,以刀刻贝多叶行之。” 清 陈文述 《题杨荔裳方伯西藏纪事诗后》诗:“当作金经资日诵,贝多叶写佛香薰。”

(2).借指佛经。 唐 张谓 《送僧》诗:“手持贝多叶,心念优曇花。” 宋 王禹偁 《谢宣赐御草书<急就章>并<朱邸旧集>歌》:“永为家宝藏书篋,岂让西方贝多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贝多叶是汉语中对棕榈科贝叶棕属(CoryphaBorassus)植物叶片的专称,特指其干燥处理后用于书写的载体。其释义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植物学特征

贝多叶源自热带植物贝叶棕(如贝叶棕 Corypha umbraculifera 或扇叶树头榈 Borassus flabellifer)。其叶片宽大坚韧,呈扇形或掌状分裂,长度可达1-3米,具备天然抗腐特性。古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将其加工为书写材料:叶片经蒸煮、晾晒、压平等工序后,形成轻便耐用的书写载体 。


二、文化载体功能

贝多叶是古代南亚、东南亚重要的文字记录媒介,尤其用于佛教经典抄写:

  1. 书写方式:用金属针或硬笔在叶片表面刻写文字,再涂以炭粉或植物油,使字迹清晰显现。
  2. 文献形式:多片贝叶叠放,穿孔后用绳索串联成册,称为“贝叶经”(Palm-leaf manuscript),可保存数百年 。
  3. 历史地位:公元1世纪起,佛教经典如《巴利三藏》通过贝叶经传播至中国(如唐代玄奘取经带回部分贝叶经),成为汉传佛教重要文献来源 。

三、佛教文化象征

在汉语语境中,“贝多叶”常与佛教智慧关联:


四、现代遗存与研究

现存贝叶经多收藏于敦煌研究院、西藏寺庙及东南亚国家博物馆。例如:


贝多叶兼具植物实体、文化载体与宗教符号三重含义,是佛教东传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键物质见证。其释义需关联植物特性、历史用途及文化象征,方符合汉语词典的完整阐释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贝多叶”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基本含义

  1. 多罗树的叶子
    贝多叶原指多罗树(一种棕榈科植物)的叶子。古代南亚、东南亚地区常用这种叶子刻写经文,因其质地坚韧且易于保存,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例如,《新唐书》记载堕婆登国“以贝多叶写文字”。

  2. 佛经的代称
    因贝多叶常用于抄写佛经,后逐渐演变为佛经的象征。唐代诗人张谓在《送僧》中写道“手持贝多叶,心念优曇花”,即以贝多叶指代佛经。

二、历史与文化应用

三、综合释义

该词兼具实物与象征意义:既指具体的棕榈科植物叶片,又因佛教传播成为经典文献的文化符号,常见于历史文献和诗词中。

别人正在浏览...

阿婆鸨妓北河本道弊害笔花生不露锋芒布什成粒叱利畴官摴蒲锦丁当长鸣妒色渎职犯恶公甲垢累够味轰腾花猫巧嘴笺简景陵金玉其质闿门来庭兰花两晋刘三妹马氂蛮果乃昔骈祉恰好愆时起动电流謦谈亲豫榷赋曲曲折折人格化戎捷柔美软弱射稽摄袂树道吮疮书祖司历私宴送究颂声隧路速客隼旟望湖楼万事五院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