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恐扰乱。 晋 刘琨 《与石勒书》:“将军诞禀雄姿,勇略自然,大呼於纷扰之中,奋臂於骇乱之际。”《南史·沉攸之传》:“今众军同举,而姓号不同,若有耕夫渔父夜相呵叱,便致骇乱,此败道也。”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归 汉 於缔搆之辰,游 梁 於骇乱之际。”
“骇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惊恐扰乱
强调因突发事件(如战乱、灾难)引发的群体性恐慌与秩序崩坏。例如晋代刘琨《与石勒书》中“奋臂于骇乱之际”,即描述在混乱中奋起应对的场景。
局势动荡
常用于形容社会或政治层面的剧烈动荡,如《南史·沈攸之传》提到“夜相呵叱,便致骇乱”,突显混乱对秩序的破坏。
部分网页将“骇乱”简释为“惊讶”,实为片面理解。该词需结合“骇”(惊骇)与“乱”(混乱)双重含义,强调内外交织的动荡状态。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南史》等文献原文。
《骇乱》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动词的意义,表示非常恐惧、惊慌失措,出现剧烈混乱的状态。
该字由左右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马(马头马尾),右边是犭部(犬的旁边),它的总笔画数是19画。
《骇乱》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出现在《诗经·豳风·常棣》一诗中:“心乱如麻,骇如竹邦。”在这里,骇乱表达了心情的混乱和惊慌失措。
《骇乱》的繁体字为「駭亂」。
在古代,有一种叫做篆书的字体,它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在篆书中,「骇乱」的字形为:
骅
骍
1. 这次地震发生后,整个城市陷入了骇乱之中。
2. 财务报表出现错误,公司内部陷入了骇乱和混乱之中。
组词:骇人听闻、骇人心魄、骇人景象、混乱、恐慌。
惶惑、恐慌、惊慌、迷乱。
平静、有序、安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