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击鼓召众。《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 郑玄 注:“大昕,早昧爽,击鼓以召众也。警,犹起也。《周礼》‘凡用乐’,大胥‘以鼓徵学士’。”
“鼓徵”是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击鼓召集众人,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鼓”(击鼓)和“徵”(召集)组成,字面意为通过击鼓的方式召集人群。例如《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 郑玄注:“大昕,早昧爽,击鼓以召众也。” 说明古代天子视察学宫时,会在清晨击鼓以唤醒或召集学士。
历史背景与用法
在周代礼制中,“鼓徵”是礼仪活动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召集学士或警示众人。据《周礼》记载,大胥(官职)会通过击鼓来召集学士参与礼乐活动。这一行为不仅具有功能性,还体现了等级制度下的仪式感。
相关延伸
现代语境中,“鼓徵”一词已不常用,但在古籍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仍可见到。例如查字典的例句提到“兵挫地削也要重整旗鼓,征战天下”,虽非直接使用原词,但保留了“鼓”象征号召力的含义。
“鼓徵”是古代礼仪制度中的特定行为,需结合《礼记》《周礼》等文献理解其历史背景。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上述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鼓徵》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用鼓声传递应征的消息或征召士兵的行动。
鼓徵的部首是【录】(lu),由【鼓】和【徵】两个部分组成。
鼓的笔画数为十,徵的笔画数为十一。
《鼓徵》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军事制度。古时候,国家需要召集士兵参加战争时,会用鼓声代替口头传播,在各地鼓声响起的地方,士兵们就会前去集结。
这个词的繁体字为【鼓征】,字形中的【征】部分使用了“彳”而不是“彐”,表示征召动作比猎取动作更加符合原意。
在古代,鼓徵的汉字写法与今天并不完全相同。
鼓在古代的写法为【鼓】,只包含了一个部分。
徵在古代的写法为【征】,没有“彳”部分,而是用“彐”表示。
1. 战争一触即发,鼓徵的声音响彻整个城市。
2. 听到鼓徵的消息,父亲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战场。
组词:鼓舞、鼓动、鼓励、徵兆、徵求、徵信。
近义词:号令、召集、招募。
反义词:解散、散开、放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