诂训的意思、诂训的详细解释
诂训的解释
(1).解释古语。《后汉书·桓谭传》:“博学多通,徧习《五经》,皆詁训大义,不为章句。” 李贤 注引《说文》:“詁,训古言也。”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於是编次《论语》,各以羣分,穷源造极,为之詁训。” 郭沫若 《集外·<管子集校>叙录》:“ 宋 代言《管子》者以 张嵲 《读管子》一文最见功力,其文虽不足四百字,而詁训精确,洞见閫奥。”
(2).古语的意义。 晋 郭璞 《<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詁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 宋 欧阳修 《尹源字子渐序》:“君之名 源 ,而字 子渊 。夫源发於渊,深且止也,於詁训不类,又无所表发其名之美,甚非称。” 清 曾国藩 《书<学案小识>后》:“ 惠定宇 、 戴东原 之流,钩研詁训,本 河间献王 实事求是之旨,薄 宋 贤为空疏。”
词语分解
- 诂的解释 诂 (詁) ǔ 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训诂。解诂。字诂。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训的解释 训 (訓) ù 教导,教诲: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刼 )训。培训。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家训。 典式,法则:不足为训。 解释词的意义: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
专业解析
“诂训”是汉语训诂学中的核心术语,指用当代通行的语言解释古代文献中的字词含义,特别是对字词本义和古义的探求与说明。它侧重于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直接解释,是理解古籍的基础工作。
-
字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 诂 (gǔ): 本义指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文字,即“以今言释古言”。《说文解字》释“诂”为“训故言也”,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其核心在于解释古语词的具体意义,使之明白易懂。
- 训 (xùn): 本义为教导、教诲,引申为解释、说明。《说文解字》释“训”为“说教也”。在训诂学中,“训”侧重于对词语含义进行疏通、阐释和说明,范围比“诂”更广,有时也包含对词义引申、语境义的分析。
- 诂训结合: “诂训”合称,更强调对古代文献中字词(尤其是其本义和古义)进行解释和说明这一基础性工作。其目标是扫除语言文字障碍,使读者能理解古书的字面意思。
-
在训诂学中的定位与作用
“诂训”是传统训诂学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它不同于侧重疏通文意、阐发思想内涵的“义疏”或“章句”,也不同于专门探求语源的“声训”(或“推源”)。其主要作用在于:
- 释词: 准确解释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 通古: 沟通古今语言,使后人能理解古语。
- 存古义: 保存和传承古代词语的本义及其演变。
- 为其他研究奠基: 是进行句读、语法分析、篇章理解乃至思想阐释的前提。
-
实践与应用
在古代注释典籍(如经、史、子、集)的著作中,“诂训”工作随处可见。例如:
- 对《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解释为“和声也”,对“雎鸠”解释为“王雎也”,这就是典型的“诂训”。
- 对《尚书》中艰深古语词的直接释义。
- 汉代毛亨的《毛诗故训传》是早期集中运用“诂训”方法注释经典的典范,“故训”即“诂训”。
总结来说,“诂训”指的是运用语言解释的方法,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着重探求和说明古代文献中字词(尤其是其本义和古义)的具体含义,是解读古籍、传承文化的基础性学术工作。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诂”、“训”及“训诂”词条释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诂”、“训”及“训诂”词条释义。
- 《说文解字》(许慎 著) - 对“诂”、“训”二字的原始释义。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著) - 对“诂”、“训”的详细注解。
- 训诂学通论(如郭在贻《训诂学》、洪诚《训诂学》等经典教材) - 对“诂训”概念、方法及在学科中地位的阐述。
网络扩展解释
“诂训”是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诂训”指用当代语言解释古代文字或方言字义的行为,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 解释古语:通过考据、训释等方法疏通古文含义。如《说文解字》注:“詁,训古言也”(、)。
- 古语意义:特指被解释的古代语言本身的内涵,如晋代郭璞在《尔雅》序中强调通过诂训才能理解诗歌深意。
二、历史应用
作为训诂学的核心方法,其应用可见于:
- 汉代经学:桓谭“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摒弃繁琐章句(、);
- 唐代文献整理:杨炯编次《论语》时“穷源造极,为之诂训”;
- 清代考据学:戴震等学者以诂训方法“实事求是”,矫正宋儒空疏之弊。
三、学术地位
在传统学术体系中具有双重价值:
- 方法论价值:作为解读古籍的基础工具,《汉书》称“训诂通而已”是治学根本;
- 文化传承价值:通过“通古今之异言”,成为连接古今语言的桥梁。
需特别说明的是,“诂”与“训”本为互文关系:前者侧重以今释古,后者强调疏通文义,二者结合形成完整的古籍阐释体系(、)。
别人正在浏览...
保强罢社被参悲夫比类鯧鯸朝中措充发次辅从长计议电麻醉匪石之心风评俘掳港养垢泥官稷归究候拜涣离花押回放魂魄贱斥揭孽菁菁闿切炕孵邻并六纪六六骡夫鑪橐緑藻悯笑秘远拏空柈馔骈诛凭虚客乔坐衙啓体三征傻敦敦砂轮神感盛业神焦鬼烂身灵神贤水沤说话中间素冰随封髫龄涕霣推绳文蛇乌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