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怀甎的意思、怀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怀甎的解释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太傅 李延寔 者, 庄帝 舅也。 永安 年中除 青州 刺史。临去奉辞,帝谓 寔 曰:‘怀甎之俗,世号难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 齐 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太守初欲入境,皆怀甎叩首,以美其意;及其代下还家,以甎击之。言其向背速於反掌。”甎,一本作“ 塼 ”。后因以“怀甎”为风俗浇薄之民迎候地方官之典。 宋 王安石 《公闢枉道见过获闻新诗因叙叹仰》诗:“怀甎 大峴 如迎日,供帐 閶门 忆去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怀甎"(也写作"怀砖")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义。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怀甎"字面指怀里揣着砖块,但其核心含义源于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的典故:

比喻趋炎附势、势利虚伪的言行。形容人表面恭敬逢迎,实则心怀不满或另有所图,态度随对方地位变化而急转。

二、典故来源与语义演变

据《洛阳伽蓝记·卷二》记载:

北魏时,刺史李崇贪暴,百姓痛恨。当地俗谚云:"刺史像暴虎,百姓怀砖伏拜;离任时砸砖相送。"(原文:"怀砖之义,起自于此。……京师语曰:'刺史罗刹政,百姓怀砖击。'")

"怀甎"由此演变为成语,讽刺对权贵阿谀奉承,失势后立即翻脸的小人行径。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怀藏砖块。喻势利之态。" 强调其贬义色彩,指人依附权势时的虚伪态度(参见《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747页)。

  2. 《辞源(修订本)》

    注解:"典出《洛阳伽蓝记》。后以'怀砖'喻趋炎附势,态度骤变。"(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21页)。

  3. 《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

    明确其引申义:"讽刺对得势者奉承、对失势者践踏的势利心态。"(中华书局,2006年,第213页)。

四、用法示例

五、语义关联词


权威参考文献:

  1.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4. 《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怀甎”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词源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文中记载,青州刺史李延寔初到任时,百姓“怀甎叩首”以表欢迎;但当他离任时,百姓却“以甎击之”,用以讽刺民心易变,如同翻掌般迅速。

  2. 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字面指“怀抱砖块”,原为百姓迎接或驱赶官员时的动作。
    • 引申义:后演变为形容民风浮薄、趋炎附势的典故,暗含对世态炎凉的批判。
  3. 文学引用
    宋代王安石在《公闢枉道见过获闻新诗因叙叹仰》中曾用“怀甎大峴如迎日”一句,借典故表达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4. 字形异体
    文献中“甎”亦作“塼”,二者为异体字关系,均指砖块。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批判或讽喻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发青衫襃举宾僚逞己失众鸱靡憺憺丹晖大镇顶大第三纪断档二蜀覆藏枎栘改更感唏瓜虀含糊煇赫记结京花子鲸吸牛饮击钟食跼敛濬导开台亏欠溃延老眼昏花恋念连朋灵节麦麰满满堂堂没首没作理会处苗米靡从末属蹑蹺檷木跑解马岐谷清呗青裙缟袂秦腔取回荛子任法兽日见色容唼啑诗誉双簧管抟翼屯行威摄文鼎文致污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