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孤兴的意思、孤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孤兴的解释

孤独无伴时的心绪。《文选·陆机<文赋>》:“或託言於短韵,对穷迹而孤兴。” 李善 注:“迹穷而无偶,故曰孤兴。” 唐 岑参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唐 宋之问 《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诗:“孤兴欲待谁?待此湖上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孤兴"是一个具有古典文学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独处时产生的情思、兴致或感怀,常出现在诗词文赋中,用以表达文人雅士在孤独状态下的情感体验或审美活动。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及古典文献的详细解析:


一、字义拆解与词源

    • 本义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引申为单独、独处、无依。《说文解字》:"孤,无父也。"
    • 在文学语境中,常指远离尘嚣的独处状态,如"孤舟""孤云"。
  1. 兴(興)
    • 本义为"起、发动",引申为情感激发、意趣勃发。《说文解字》:"兴,起也。"
    • 在诗学中特指感物而生的情思(如《诗经》"六义"之"兴")。

合成词"孤兴"即独处时被触发的思绪或雅趣,强调在孤独中产生的精神活动。


二、古典文献中的释义与用例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孤兴"指独自一人时的意兴。

    典源:南朝谢朓《移病还园示亲属》诗:"孤兴 欲谁待?徂年方自惊。"(独处时的情思无人共鸣,岁月流逝令人心惊)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

  2. 《文选》李善注:

    评谢朓诗时释"孤兴"为"独居之兴致",强调其与群体欢宴("群感")的对照。

  3. 唐宋诗词中的典型用例:

    • 王维《登河北城楼作》:"孤兴 欲待谁?待此湖上月。"(独处的情思寄托于湖月)
    • 苏轼《次韵刘景文见寄》:"孤兴 尚可寻,不因风雨废。"(独处的雅趣未因风雨消减)

      (来源参考:《全唐诗》《苏轼诗集》)


三、文学意涵的深层解读

  1. 美学价值:

    "孤兴"体现中国文人的孤独审美,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寂寥中升华出超然境界。

  2. 哲学意蕴:

    关联道家"守静"(《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与儒家"慎独"(《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内省修身的载体。

  3. 情感张力:

    常包含孤寂中的自适(如陶渊明"挥杯劝孤影")与无人共鸣的惆怅(如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双重性。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文心雕龙·物色》(刘勰):

    论及"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孤兴"即个体在静观自然时触发的独特情思。

    (来源:中华书局《文心雕龙注》)

  2. 《诗品》(钟嵘):

    评谢朓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其"孤兴"意象开创了南朝山水诗的清寂风格。

    (来源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孤兴"作为古典汉语的凝练表达,承载着中国文人于孤独中求索精神自由的文化基因。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但核心始终围绕独处时内发的、富有诗意的情感体验,是理解传统士大夫精神世界的重要切入点。

网络扩展解释

“孤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义
    由“孤”(独自)和“兴”(兴起、情绪)组合而成,字面指独自产生的情致或行动,常表示在无人陪伴或支持时的心境或行为。

  2. 情感与行为双重内涵

    • 情感层面:强调孤独状态下的思绪,如唐代岑参诗句“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描绘独处时触景生情的心绪。
    • 行动层面:指独自发起或坚持某事,如陆机《文赋》中“对穷迹而孤兴”,暗示无人响应仍坚持创作的状态。
  3. 文学与使用场景
    多见于古典诗词,用于表达文人雅士独处时的感怀或创作情境。例如宋之问“孤兴欲待谁?待此湖上月”,以孤寂衬托对自然景物的寄托。

  4. 近义与关联词
    可联系“孤芳自赏”“独行其是”等词,但“孤兴”更侧重心境与行动的结合,而非单纯性格描述。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诗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文赋》《全唐诗》等文献,或通过沪江词典等工具查询扩展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白苍苍不鲗溜财阀长等短等称快尺籍伍符揣合啜诱存心养性澹宁东奔西逃繁殖飞钱凤翅风鱼浮阳泔水公器公室宫巷罐车鸿禧黄蘖皇乾贾郭叫奡九州四海羸殆链锁猎物林岚门市冥翳逆走旁射女英烹醢篇联契合球面透镜日见邵杜唼舌设朝社君神香水软山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送意潭潭穨亏脱发徒维瓦瓮韦舃问候无牛捉了马耕田详谛媟污携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