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瓯脱的意思、瓯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瓯脱的解释

(1).古代少数民族屯戍或守望的土室。《史记·匈奴列传》:“﹝ 东胡 ﹞与 匈奴 间,中有弃地,莫居,千餘里。各居其边为甌脱。” 司马贞 索隐:“ 服虔 云‘作土室以伺 汉 人’。又《纂文》曰:‘甌脱,土穴也。’” 张守节 正义:“境上斥候之室为甌脱也。” 明 唐顺之 《度潮河》诗:“几处穹庐移就草,数家甌脱曲依泉。” 清 揆叙 《鹰坊歌》:“地偏寂寞少人住,但作甌脱供鹰坊。”

(2).指屯戍之人。《汉书·匈奴传上》:“其君长以下数千人皆驱畜产行,与甌脱战,所战杀伤甚众,遂南降 汉 。”

(3).边地;边境荒地。 宋 陆游 《送霍监丞出守盱眙》诗:“空闻甌脱嘶胡马,不见浮屠插霽烟。”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诗:“如何甌脱区区地,竟有违言为小球。” 王国维 《<国学丛刊>序》:“歷代开疆,尚多甌脱。”

(4).指两国分界的缓冲地带。 罗惇曧 《中法兵事本末》:“如彼提及,须由我措置,分界应於关外空地,作为甌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瓯脱”的释义

“瓯脱”(ōu tuō)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边境地带或缓冲区域,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 本义:边境缓冲地带或弃地

    这是“瓯脱”最原始和核心的含义。它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在各自领地之间,或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政权(如汉朝)交界处,刻意留出的无人居住、不进行耕牧的中间地带。这片区域起到军事缓冲的作用,避免双方因领地直接接壤而产生摩擦冲突,类似于现代的军事隔离区或中立区。其性质是双方默认的“弃地”或“隙地”。

  2. 引申义:边境哨所或据点

    由于这些缓冲地带需要监视,后来在“瓯脱”区域建立的用于守望、警戒的土堡、哨所或小型军事据点,也被称为“瓯脱”。这层含义是从缓冲区的功能延伸而来。

  3. 引申义:边界、边境地区

    由“边境缓冲地带”这一核心概念进一步引申,“瓯脱”也常用来泛指边界、边疆地区或两国之间的交界地带。

  4. 引申义:争议土地或未定区域

    有时,“瓯脱”也指代那些归属不明、存在争议的土地或未划定的区域,这与其作为“弃地”的原始状态有关。

  5. 现代用法:边缘地带或间隙

    在现代汉语中,“瓯脱”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学或学术语境中,有时会被借用来比喻处于主流之外、相对孤立或被忽视的边缘地带、空隙或夹缝空间。

词源与历史背景

“瓯脱”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是匈奴语的汉语音译(也写作“区脱”)。其具体语源尚有争议,但普遍认为它反映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处理边界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汉唐时期的注疏家(如张守节、颜师古)对其含义有过解释,奠定了后世理解的基础。

总结

“瓯脱”的核心概念是古代边境的缓冲隔离地带,由此衍生出边境哨所、边界地区、争议土地等含义。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理和军事文化信息,是理解古代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的重要词汇。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瓯脱”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其含义可从历史、语言、文化等多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屯戍设施
    指古代少数民族(如匈奴)用于屯戍或守望的土室,类似边防哨所。这一解释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被明确记载:“各居其边为瓯脱”。

  2. 代指戍边者
    引申为驻守边境的士兵或屯戍之人,如《汉书·匈奴传》提到“与瓯脱战”,即与戍边军队交战。

  3. 地理概念

    • 边地/缓冲地带:指两国间的中立区域或边境荒地,如《汉书》载“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
    • 领地分界:部分学者认为其本义与匈奴“分地”制度相关,表示领土划分的边界。

二、词源与文化关联


三、学术争议

学界对“瓯脱”的释义存在分歧,主要集中于:


参考资料

以上内容综合了《史记》《汉书》等古籍记载,以及现代学者对匈奴制度的研究。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民族研究》1985年第二期及《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六期相关论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挨挨桚桚嬖人伯王沉吟章句出发点粗犷大连海事大学当兔等亲底版动溶蹲舞咄欪附加费辅治瓜李之嫌谷氨酸浩眇毫无顾忌黑头花菜恍荡虎剌孩假紒歼殛嘉佑界路金鸡奖掘取柜柳开叉克荡礧落戾沓流徙闾社迈开卖空买空煤砟子秘奥悯农难缠彯撆起步柔默神隐史策市寸饰好手剳死耗肆口贪滥蹹婪佻佞托翰未必然位下无可否认小行年欣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