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传世久远的七弦琴。多为梧桐木料制成,初五弦,后增为七弦。 北周 庾信 《幽居值春》诗:“短歌吹细笛,低声泛古琴。”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琴》:“古琴漆色,歷年既久,漆光退尽,惟黯黯如海舶所货乌木,此最奇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雷,玉振,黄鵠,秋啸,鸣玉。”
古琴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又称"七弦琴""瑶琴",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其形制蕴含哲学思想,《汉语大词典》记载琴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三百六十五天,十三徽对应十二月加闰月。
形制特征方面,古琴由面板、底板、雁足、岳山等部件构成,桐木面板代表天,梓木底板象征地,整体造型承载"天人合一"理念。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指出,这种形制自唐代定型后延续千年未变。
历史演变可分三阶段:先秦时期用于祭祀雅乐,《诗经》有"琴瑟友之"记载;汉魏时期发展为独奏乐器,嵇康《琴赋》详述其美学特征;唐宋以后形成浙派、广陵派等流派体系,明代《神奇秘谱》收录《广陵散》等经典曲目。
文化内涵包含三重境界:儒家视作修身养性之器,《礼记》载"士无故不撤琴瑟";道家认为可通神明,《溪山琴况》强调"弦与指合"的演奏哲学;佛家用作参禅媒介,现存唐代"九霄环佩"琴腹款识记载寺院制琴历史。
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现存150余部古谱和600首传曲。故宫博物院藏有32张明清御用古琴,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定期举办打谱交流活动。
古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从定义、历史、结构、文化地位等方面综合解释:
1. 定义与别称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以梧桐木等材料制成,初为五弦,后定型为七弦,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其名称“琴”在古代特指这一乐器,19世纪后为与西方钢琴区分而加“古”字。
2. 历史演变
据文献记载,古琴至少有三千五百年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传说伏羲制琴、神农改五弦,周文王与周武王各增一弦,最终形成七弦制式。汉朝起,琴面增设13个徽位标记音律,兼具礼器与乐律法器功能。
3. 结构与音色
琴体狭长,长约120厘米,宽约20厘米,由面板、底板、琴弦及13个玉/螺钿徽组成。七弦按五声音阶排列,音域达四个八度,弹奏时通过“散、按、泛”三种技法呈现丰富表现力。
4. 文化地位
古琴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必修之艺,象征高雅修养。《礼记》载“士无故不撤琴瑟”,体现其与典籍并重的地位。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典故更使其成为知音文化的载体。
5. 现代传承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制作技艺与演奏传统至今仍在延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
参考资料:综合汉典、玫苓音乐、业百科等多方权威信息。
哀丝豪竹包围鄙逼令宾餞日月怅惋朝门抄名除堂凑集典论凋困顶阀放哨公事龟鹤遐寿鹤唳豁免权机臂经验主义浸种计深虑远恐恐扣尅宽语愧颜来辰练影利弊离麾立钦钦蛮府摸排男尊女卑前窝鼜鼓起哄亲夫主勤勤恳恳器行傻话山峰伤脸神保圣明乐世妇石骨试象説古话蒐苗天津新港天珍通验土匟外公公网民微辩相业斜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