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币的意思、贝币的详细解释
贝币的解释
原始货币。种类不一,以齿贝最为通行。由于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有珧贝、骨贝、石贝、铜贝等。 清 魏源 《军储篇三》:“货币者,圣人所以权衡万物之轻重,而时为之制。夫岂无法以驭之?曰:仿铸西洋之银钱,兼行古时之玉币、贝币而已。”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刀漆以为书,贝币以为货。” 千家驹 郭彦岗 《中国货币史纲要》第一章第二节:“一是蚁鼻钱,系铜质贝币,形如背面磨平的贝壳。”
词语分解
- 贝的解释 贝 (貝) è 蛤蜊、珠母、刀蚌、文蛤等有介壳软体动物的总称。 指贝类动物的硬壳:贝壳。贝雕。 古代用贝壳做的货币。 姓。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 币的解释 币 (幣) ì 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货币。外币。人民币。币值(货币的价值)。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贝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原始货币之一,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解析:
1.定义与起源
贝币是以海贝为材质的货币,主要使用带有槽齿的齿贝(学名货贝)。它起源于夏代晚期,商周时期普遍流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流通性的等价物。早期贝币直接使用天然海贝,后因需求增加逐渐出现仿制品。
2.材质与种类
- 天然贝币:以热带海域的咸水贝壳(如货贝)制成,经打磨穿孔便于携带。
- 人工仿贝:因真贝不足,商周时期出现珧贝(蚌壳制)、骨贝、石贝、铜贝等替代品。铜贝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
3.功能与使用方式
- 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两串为一朋,甲骨文“朋”字即形似两串贝币相连。
- 作为一般等价物,它用于商品交换(如购买粮食、布帛),并兼具财富象征功能。例如,商代妇好墓随葬贝币达7000枚(700朋)。
4.历史意义
- 经济作用:终结了物物交换,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尤其在中原及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沿用至唐代,个别地区甚至到民国。
- 文化象征:贝币的装饰性使其成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贵族还以金、玉等材质制作贝币形制饰品。
5.考古与文献佐证
- 河南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贝币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实物货币。
- 清代学者魏源在《军储篇》中提及贝币制度,印证其历史延续性。
贝币的演变(天然贝→仿贝→金属贝)为后世货币体系奠定了基础,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实物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贝币》是一个汉字词组,它由贝和币两个字组成。
贝字的拆分部首是贝,它表示"贝壳"。贝字的笔画数目为7画。
币字的拆分部首是左右结构的干,表示"货币"。币字的笔画数目为8画。
贝币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它是中国古代一种用贝壳作为货币的形式的称呼。在古代,人们用贝壳充当货币进行交换。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货币开始使用其他形式的材料,但是"贝币"这个词仍然被保留下来,表示对过去的回忆和传统。
"贝币"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贝字的写法与现代有一些区别,但意思相同。币字在古代的写法没有太大的变化,与现代基本一致。
例句:他收集了很多古代的贝币,用来纪念历史。
组词:贝壳、贝类、贝类学
近义词:贝瓜、贝种、贝肉
反义词:才子、金子、宝藏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白龙白内障八銮贝色边生经笥避国不荤不素赪肩沉思默想充赋串鼓除恶务本炊沙作糜道室等迹灯丝度关繻放冷箭港警根嗣宫梅贱士交构晋号祭灶鸡珠拘定巨虚亢宠刻谿科谪空庭来自浪剑亮锃锃梦龄鸟意盘折烹燀跷踦擎跽曲拳秋天铨贡山钟摄魂神马身受四节饲雀唆哄缩却逃时通贾铜驼草莽巍然文明小史相徉先圣王屑临辛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