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即龙须草。也叫蓑衣草。
蓑草(suō cǎo)是禾本科植物拟金茅的别称,在不同地区有多个别名,如龙须草、山草、羊草等。以下是详细解释:
植物学特征
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40-70厘米,叶片狭长呈线状,顶端有花序。其纤维细长且坚韧,是优质造纸原料,被誉为“造纸之王”。
生长环境与分布
主要生长于干热河谷区的坡地,如四川会理、会东等地,云南、贵州等地也有分布。耐旱性强,适合降水量少但热量丰富的环境。
经济用途
因纤维含量高(达58.13%),广泛用于制造高级纸张,尤其在出口纸张生产中不可或缺。
药用价值
全草可入药,性味甘淡、平凉,具有清热消炎、止血明目等功效。主治感冒、肝炎、外伤出血等症,内服或外敷均可。
如需更全面的植物图谱或药方配伍,可参考《中医中药网》《沪江词典》等来源。
《蓑草》是指一种植物,常见于水边或湿润的地方,有着细长的叶子和白色的花朵。它的草茎可以制作成蓑衣,所以得名蓑草。
《蓑草》的部首是艸(草部),由这个部首可以知道它与草有关。
拆分成简体字的笔画如下:
蓑(8画):艹(3画) + 从(5画)
草(9画):艹(3画) + 欠(4画) + 人(2画)
《蓑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例如杜牧的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有一句:“解蓑草,碎缕衣。”提到了蓑草的寓意和用途。
繁体字“蓑草”为「簑草」。
古时候的《蓑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整体上仍然以艸部作为部首,结构和现代汉字相似。
1. 春风吹过,湖边的蓑草摇曳生姿。
2. 农民将蓑草编织成漂亮的蓑衣。
蓑衣、蓑帽、蓑笠、蓑篷、蓑船、蓑疏
簑草的近义词有:蒲草、河苇、芦苇
没有明显的与蓑草相反的词汇,因为它是一种植物名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