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服困难以获得知识,努力实践以修养品德。语出《礼记·中庸》:“或困而知之……或勉强而行之。” 朱熹 集注:“困知勉行者,勇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 梁启超 《新民说·论自由》:“观其困知勉行,厉志克己之功何如?”
困知勉行是汉语中一个富有哲学意蕴的成语,源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指通过克服困难来获取真知,凭借勤奋努力来实践所学。其核心内涵强调认知与实践的双重自觉性,体现了儒家对知行关系的深刻思考。
字义拆解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7卷,第543页。
整体释义
该成语描述了一种治学与修身的路径:人需通过主动克服认知障碍来深化理解,并以坚韧意志推动实践,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释:“困而知之,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强调此过程虽艰辛,但结果与“生而知之”者殊途同归。
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8页。
认知的辩证性
“困知”承认认知的曲折性,反对知识获取的轻易性。如《中庸》所言:“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将“困知”列为三种求知方式之一,凸显逆境对心智的磨砺价值。
来源:《礼记·中庸》(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第1623页。
实践的能动性
“勉行”呼应儒家“力行近乎仁”的理念,主张行动需超越被动执行,通过持续自我鞭策达到道德与能力的提升。清代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进一步指出:“困勉之功,正破怠惰之病”,强调其对抗人性弱点的意义。
来源: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三。
在现代语境中,“困知勉行”常用于形容: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782页。
“困知勉行”不仅是一个描述求知态度的成语,更承载了儒家“知行互发”的哲学框架。它主张将认知困境转化为深化理解的契机,以实践意志 bridging 知识与行动的鸿沟,至今仍为治学、修身提供方法论启示。
“困知勉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困知”指遇到困难时仍坚持求知,“勉行”意为尽力实践。整体指在克服困难中获取知识,并将知识付诸努力实践。
经典来源
出自《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儒家认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知识或实践,最终目标一致,强调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思想内涵
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到“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将其视为治学修德的必经过程。
该成语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求知,并将知识转化为行动,适用于教育、个人成长等领域,强调“知”与“行”的统一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礼记·中庸》原文或朱熹、王守仁的注解。
挨擦鮟鱇阿丈宝檀变轨表次布算长解子长条子廛肆充夥楚南打尖打情骂俏二灵饭蔬凤鷄風鴉丰颐干吏歌声绕梁孤孩化云溷处架子花脸届路桀黠急烦臼齿技养积重难返爵邑钧甄狙杙跨年度苦斗老鵵纚联鸾降旅醻率事没成儿密电麊冷末梢神经纳兰弄月吟风青铁倾移圣藻身价神秘事奉使酒骂坐刷问袜肚文陆无边风月陷覆降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