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赤道逆流的意思、赤道逆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赤道逆流的解释

又称“反赤道流”。南、北赤道洋流间的逆向洋流。自西向东流动,以补充大洋东部因赤道洋流带走的海水,所以具有补偿流和倾斜流性质。表层海水温度较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赤道逆流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赤道附近海域表层出现的一支自西向东流动的暖流。它位于南北半球信风流(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之间,与信风流方向相反,故称“逆流”。其形成主要受赤道无风带、地球自转偏向力变化以及信风流辐聚导致的海水堆积等因素共同驱动。该洋流具有高温、低盐、流速缓慢且季节变化显著的特点,对热带气候调节和海洋生物分布有重要影响。

一、地理分布与基本特征 赤道逆流横贯三大洋的赤道区域:

  1. 太平洋:范围最广,约在北纬3°-10°之间,自菲律宾以东海域向东延伸至中南美洲西岸,宽度可达300-500公里。
  2. 大西洋:位于北纬3°-9°,从几内亚湾向西延伸至南美洲东北部。
  3. 印度洋:主要存在于北半球冬季(11月-次年3月),受季风影响显著。

其表层水温常年在28℃以上,盐度略低于周边海域(约34‰-35‰),流速通常为0.5-1节(约0.25-0.5米/秒),强度存在明显季节波动。

二、形成机制与驱动因素

  1. 风场作用:赤道无风带内微弱东风与信风流辐合导致海水堆积,形成自西向东的压力梯度力。
  2. 科氏力变化:在赤道附近(纬度±5°内),地球自转偏向力趋近于零,使堆积海水向东回流。
  3. 补偿效应:南北信风流持续向西输送海水,需通过逆流实现水体再分配,维持海洋环流平衡。

三、季节变化与气候关联 赤道逆流强度呈现显著季节性:

该洋流与厄尔尼诺-南方振荡(ENSO)密切相关。当逆流异常增强时,会推动暖水向东扩散,可能诱发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四、生态与气候意义

  1. 热量输送:向东输送暖水,平衡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温差。
  2. 渔业影响:逆流区营养盐较贫乏,但边界区域因水体交汇形成上升流,吸引金枪鱼等洄游鱼类聚集。
  3. 碳循环:暖水导致CO₂溶解度降低,影响海洋碳汇能力。

来源说明

本文内容综合参考以下权威资料: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第三版)"赤道流系"条目
  2. 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海洋环流动力学基础》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热带太平洋环流变异机制研究》
  4. 《海洋科学进展》期刊"赤道潜流与表层逆流耦合研究"专题

网络扩展解释

赤道逆流是海洋学中的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一、定义

赤道逆流又称“反赤道流”,是位于南、北赤道洋流之间的逆向洋流。其流动方向与两侧的赤道洋流相反,自西向东流动,主要起到补充大洋东部因赤道洋流带走的海水的作用。


二、位置与流向


三、性质与特点

  1. 补偿流与倾斜流
    因赤道洋流将东部海水带走,赤道逆流通过东向流动进行补充,兼具补偿流和因海面倾斜产生的倾斜流性质。
  2. 表层特性
    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受强烈太阳辐射影响),且因降水丰富呈现低盐度特征。
  3. 流速变化
    平均流速为40—60厘米/秒,最大可达150厘米/秒;冬季流速减弱至15—30厘米/秒。

四、形成原因


补充说明

赤道逆流并非固定不变,其位置可能随季节或海域变化在北纬或南纬区域偏移,形成“北赤道逆流”或“南赤道逆流”。

别人正在浏览...

安办八关斋茶铛常旸撑场面宸汉冲散重现存心多年生多情种腐肉光训古板隺俸呵脬捧卵阖宗后主话别华缘艰地金井坷坎克膝烙花琳琼蛮夷大长怒泷呕呀叛反庞然配带撇放批毁剖陈扑速速强身潜踪蹑迹诮侮庆基青苹风齐王舍牛儒牒三班奉职三凤杀鸡吓猴赊荷身计沈尹默书户四洲泝流穷源孙子檀木靴韬藏天人之际甜丝丝通质斡官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