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 郑玄 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 刘书年 《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国子弟。”
(2).指国子学。《北史·儒林传论》:“ 明 元 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及迁都 洛邑 ,詔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隋书·韦艺传》:“ 艺 字 世文 ,少受业国子。”《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子监﹞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国子监之讹》:“ 汉 以前,统名太学…… 晋 咸寧 间,始专名国子, 隋 又改学为监。”
“国子”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综合多个来源的信息整理如下:
这一含义源自《周礼》等古籍的记载。例如《周礼·地官·师氏》提到“以三德教国子”,东汉学者郑玄注释为“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代《汉书·礼乐志》进一步明确:“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代刘书年也在考证中补充,国子包括王太子、王子、诸侯及公卿大夫的子弟。
南北朝时期,“国子”逐渐成为官办教育机构的代称。例如《北史·儒林传论》记载,北魏明元帝时将“国子”改名为“中书学”,后又恢复为国子学,与太学、四门学等并列。隋唐时期,国子监成为最高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国子学、太学等七类学校。
以上解释综合了《周礼》《汉书》《北史》等古籍记载,以及历代学者的考证注释。
《国子》这个词可以指代两个不同的意思。首先,它可以指代在古代中国开设的培养士人的学校。这些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以成为国家的仕宦人才。其次,它也可以指代在明清两代国子监中的国子学。国子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之一,培养的对象是已通过中举考试的秀才,在这里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
《国子》这个词的部首是“囗”和“子”,其中“囗”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围住的意义;“子”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部首,表示与儿童、奴婢有关的意义。根据笔画的拆分,可以分为五个笔画:“口”(3画)+ “乂”(3画)。
《国子》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相传此词出自《国子监》的建立。《周礼》中记载了国家设立了一所学校,用于培养士人。由于这所学校是“国家之子”的学校,因此被称为“国子学”。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泛指各种培养士人的学校。
《国子》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國子」。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国子》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國子」。
1. 在古代中国,国子学被认为是学子们向往的圣地。
2. 他经过四年的学习,顺利考入了国子学。
国子书院、国子监、国子精英、国子教授、国子监生
太学、四书五经、实业学堂、学府、学院
庶民、百姓、平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