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硃的意思、过硃的详细解释
过硃的解释
亦作“ 过朱 ”。1.加盖印章。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小楷墨刻》:“予后晤 韩胄君 ,詰其故。 韩 曰:‘ 董 来借摹,予惧其不归也,信手对临百餘字以应之,并未曾双钩及过朱,不意其遽入石也。’”《歧路灯》第七一回:“惟有这位老爷性急,并不与内边师爷商量,当堂就批,发房就叫填榜;堂上问完了事,就要过硃。”
2.谓将御笔增改的诏书过录至他本。因御笔多用朱笔,故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凡御笔增改,遵録他本,谓之过硃。”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学士职过硃,看本非所掌也,此乃第一大关键。”
词语分解
- 过的解释 过 (過) ò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超出:过于。过度(?)。过甚。过奖(谦辞)。过量(刵 )。过剩。过犹不及
- 硃的解释 硃 ū 见“朱”②。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过硃”是汉语词汇中的历史用语,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读音为guò zhū(“硃”是“朱”的异体字)。具体解释如下:
1.加盖印章
- 定义:指在文书或文件上加盖官印的行为,是古代官方文件处理的重要环节。
- 文献依据:该用法在清代文献中常见,例如《汉语辞海》等工具书明确记载。
2.御批诏书的转录
- 定义:指将皇帝用朱笔批改过的诏书内容誊录到其他副本的过程。因古代帝王批阅多用朱笔(红色),故称“过硃”。
- 应用场景:清代官方文书处理中,若皇帝对诏书原稿进行增改,需由专人将修改内容转录至其他副本,确保政令统一。
- 文献例证:
-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凡御笔增改,遵録他本,谓之过硃。”
- 龚自珍《上大学士书》提到“过硃”是学士职责之一。
补充说明
- 字形演变:“硃”为“朱”的异体字,现代汉语中多写作“过朱”,但“过硃”仍保留在历史文献中。
- 历史背景:该词反映了古代文书制度的严谨性,尤其是皇权对政务的直接干预和记录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二
过硃的意思
过硃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指的是一种用于涂写或涂抹的细软红色物质,可以用于修饰或标注。
拆分部首和笔画
过硃的部首为石,总共有14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过硃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的释义中,它是由“误从石”和“血从木”两个字组成。在繁体中,过硃的写法为「過硃」。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过硃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种。有时候它被写作“過朱”或者“传硃”等写法。
例句
1. 他用过硃涂抹了一下书法作品的边缘。
2. 这幅画的红色部分是用过硃勾勒的。
组词
过硃化、过硃红、过硃舌
近义词
丹砂、丹霞
反义词
白墨、黑墨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