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过朱 ”。1.加盖印章。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小楷墨刻》:“予后晤 韩胄君 ,詰其故。 韩 曰:‘ 董 来借摹,予惧其不归也,信手对临百餘字以应之,并未曾双钩及过朱,不意其遽入石也。’”《歧路灯》第七一回:“惟有这位老爷性急,并不与内边师爷商量,当堂就批,发房就叫填榜;堂上问完了事,就要过硃。”
2.谓将御笔增改的诏书过录至他本。因御笔多用朱笔,故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凡御笔增改,遵録他本,谓之过硃。”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学士职过硃,看本非所掌也,此乃第一大关键。”
“过硃”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文献色彩的动词性词组,其核心含义指用朱笔批改或标注文字的行为。该词由“过”(审核、批阅)与“硃”(朱砂颜料,代指红色笔墨)复合构成,常见于古代文书处理场景。具体释义如下:
注音与词性
现代汉语读音为guò zhū,属动宾结构,在《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中被列为“旧时公文批改术语”。其构词方式体现了古代文书审阅制度特征,如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载“凡文书过硃,须以朱笔点注紧要处”。
核心释义
指官吏用朱红色笔墨对公文进行批注、修改或签发的特定程序。此过程具有法律效力,《古代官制辞典》(2006年)解释为“古代行政文书流转中的法定核验环节,朱批内容直接决定文书生效状态”。
应用场景
主要运用于三个领域:
引证溯源
《历代职官沿革史》记载明代六部制度时特别说明:“凡题本过硃,须由堂官亲笔”。清代幕学文献《佐治药言》更详述“过硃乃慎刑之要,硃痕不逾格,方合定式”,强调其程序规范性。
同义词辨析
与“批红”“圈阅”构成近义关系,但“过硃”特指整个朱批流程而非单一动作。当代《公文处理大辞典》指出该词在现代档案学中仍用于描述古籍公文上的朱批痕迹研究。
“过硃”是汉语词汇中的历史用语,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读音为guò zhū(“硃”是“朱”的异体字)。具体解释如下:
拨汗宸宠成竹陈讬垂范百世大阿福蛋人倒载大吆小喝东床佳婿发梦方外游丰劲妇道人鬲絶隔辙雨彀弓钩枝惯串光说不练规旋过头拐杖花市活笔煎敖交心酒寄地诘曲聱牙举驳空劫醂柿临难刘宝全明通榜麋首谋才拿给蔫呼呼峭快切切嚓嚓起柩仁谨软轮车砂礓觞次赏击设陷实覈势路枢府谭言微中桃花夫人天室天衷亭主同爨突隙象辇纤罗小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