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始置于 唐 。 唐 韩愈 《赠唐衢》诗:“当今天子急贤良,匭函朝出开 明光 。” 唐 元稹 《献事表》:“凡今之人,以諫鼓匭函为虚器,谓拾遗补闕为冗员。” 宋 欧阳修 《南省策试第五道》:“立肺石以达穷民,设匭函以开言路。”《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张业 、 王处回 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后改为献纳函。”
(2).亦称上呈朝廷的书信、奏章。 宋 岳珂 《吁天辩诬通叙》:“朝上匭函,暮拘矢狴,风旨之下,凌虐可知。” 宋 叶适 《刘子怡墓志铭》:“甲申大旱,草根木实俱尽。君亟入匭函,乞发常平,卖度僧牒,转糴他州,词甚哀痛,上大惊。”参见“ 匭院 ”。
“匦函”是中国古代至近现代具有特殊功能的容器,其含义可分为历史制度层面和现代引申层面:
核心定义
匦函是古代朝廷设置的匣子,用于接收臣民投递的书信、奏章或谏言,类似于“意见箱”。其名称源于“匦”(小匣子)与“函”(信件容器)的组合(,)。
制度起源与发展
根据史书记载,匦函制度萌芽于汉代,南梁时期初具雏形,唐代开始广泛推行。例如武则天时期设立“铜匦”,分设“延恩”“招谏”“伸冤”“通玄”四类,分类受理不同诉求()。
功能特点
匦函区别于普通上书渠道,强调“直达君主”,减少行政壅滞。宋代欧阳修曾提到“设匦函以开言路”,说明其作为政治沟通工具的重要性()。
广义意见箱
近现代语境中,“匦函”可泛指政府、学校等机构设置的意见收集箱。例如网页提到“学校每周公开讨论同学投入匦函的建议”()。
文学与政治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匦函常被用作下情上达的象征。如唐韩愈诗句“匭函朝出开明光”,暗喻君主纳谏的开明政治()。
如需了解具体朝代案例或制度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如《资治通鉴》等)。
《匦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表示一种装纸的盒子或箱子。它通常用于存放重要的书信或文件。匦函在古代很有价值,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
《匦函》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
- 匦 (hui):部首为匚,总笔画为5。
- 函 (han):部首为几,总笔画为5。
《匦函》这个词源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卷阿》中。在繁体字中,匦函的写法为「匱函」。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匦函》所用的字体是篆书。篆书是中国汉字演变的一个阶段,其笔画形态基本由直线组成,较为简洁。
1. 我打开匦函,发现里面有一封古老的信件。
2. 这个匦函是古代文人留下的重要文献。
组词:
- 匦函盒:指一种特殊设计的盒子,用于存放匦函。
- 匦函书:指存放在匦函中的书籍。
近义词:
- 匣子:也是指一种盒子或箱子,类似于匦函。
反义词:
- 开放:与匦函相对,表示开放的状态或行为。
按金备细博措俶尔出庭词惭此事体大大偏独脚鬼耳边之风飞沈风带疯狗佛性禅心拊牀改辕高消费葛缕隔热革正勾中鼓颔龟辩河冀和均鸿函钜椟华历回环蹇蹙斤械旧识举眼冷天联宗力场流水作业法龙表龙钏昴宿命缕墨竹旁征博引朋辈乾季卿子冠军起蛰乳鹊闪脱省忧适居其反石钱耍尖头书簿讼斗体坛涂鸦问道弦木箫勺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