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尚书》篇名。《书·大诰序》:“ 武王 崩,三监及 淮 夷叛, 周公 相 成王 ,将黜 殷 ,作《大誥》。” 孔 传:“陈大道以誥天下,遂以名篇。”后用以泛称典诰之文。《周书·苏绰传》:“自 有晋 之季,文章竞为浮华,遂成风俗。 太祖 欲革其弊,因 魏帝 祭庙,羣臣毕至,乃命 绰 为大誥,奏行之。”
(2). 明 洪武 十八年颁布的法律文件。内分十种项目,颁之学宫以课士,令人人习之。不久又颁布续编、三编。参阅《明史·太祖纪三》、《明通鉴·太祖洪武十八年》。
“大诰”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分别源于古代文献和明代法律体系:
《尚书》篇目
“大诰”原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周公东征平定叛乱时对臣民的训诫。其名称取自“陈大道以诰天下”之意,即通过庄严的文书宣告重大决策或治国理念。后世常以“大诰”泛称帝王颁布的典诰类文书,用于封赏、任命等庄重场合。
字义解析
背景与性质
明太祖朱元璋为整顿吏治、严惩贪腐,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二十年陆续颁布《御制大诰》,包含《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编,共236条。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皇帝亲自编纂的刑事特别法,以案例汇编、法令补充和训诫内容为主。
核心内容
历史影响
作为明代初期重典治国的象征,《大诰》以高压手段强化中央集权,但因刑罚过苛,明中叶后逐渐被废止。
“大诰”既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组成部分,也是明代法制史中极具特色的法律实践。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条款,可参考《明史》或司法档案。
《大诰》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太子即位后由天子授予的俸禄、仪式。
《大诰》的部首是言部,它由“言”字旁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18画。
“诰”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它是根据古代的印章刻字形态演变而来。在古代,天子即位后会授予太子一份特殊的俸禄,这个俸禄就被称为“诰”。后来,这个词也用来指代太子的即位仪式。
《大诰》的繁体字是「大誥」。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有所不同,包括《大诰》这个词。现代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形态是根据古代字形经过演变而来的。所以,古代的《大诰》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因为古代的字形结构和现代有所区别。
1. 天子颁发大诰,为太子的即位庆祝。
2. 太子接受了大诰后,正式成为国家的继承者。
1. 小诰:指封赐太子的次要俸禄。
2. 诰敕:指天子颁发的命令。
3. 诰封:指天子授予士人的封爵和封爵礼仪。
封赏、册封、封爵
诏書、诏敕、诏谕:指天子发出的命令、宣布的法令。
被袋背信弃义埲塕勃然作色不倒不一会儿嘲问吃碰愁艳杵臼交戴白代茶旦气大猩猩墩堡发覆风移俗易负天蓇蓉滑冰欢愉惑挠户尉监守交通车解酒机师九衢慨发恋留脸皮厚迾宫烈祸流逸沦毁骂街南卷闹轰轰排儿破笑青艳穷玄羣心任务瑟然世纷司疆私人财产死亦瞑目韬发通究铜围唾液腺妄妖万形文曹涡口诬侵详聋现世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