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之合于轨范法度。《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轨度其信,可明徵也。” 杨伯峻 注:“轨度作动词,纳之於轨范也。”
(2).规范法度。《吕氏春秋·古乐》:“不用轨度,天下患之。”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恂恂德心,汪汪轨度。”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太子既立,则有临蒞之位,有朝会之仪,所以萃人心,昭轨度也。” 章炳麟 《说物》:“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谓有轨度,不可逾也。”
(3).指天体运行的轨道和角度。《史记·太史公自序》:“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官书》第五。”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星变奇验》:“西人则谓星行有一定之轨度,与人事毫不相涉。以是习西法者,但精测算,而不言占验。”
“轨度”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规范法度
指遵循既定的规则或标准行事,强调不偏离正轨。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轨度其信,可明征也”,意为通过规范行为来验证诚信。现代用法中,可比喻人的纪律性,如“做事不能超越轨度”。
使合于轨范
作动词时,表示将事物纳入规范体系。例如《吕氏春秋·古乐》提到“不用轨度,天下患之”,说明缺乏规范的危害。
天体运行的轨道与角度
古代文献中偶尔用于描述天体规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验于轨度以次”,但此用法较罕见。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例如:
与“轨度”相关的词汇包括“闭门扫轨”“覆车之轨”等,均与规则、秩序相关。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证,可参考《左传》《吕氏春秋》等古籍,或现代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轨度》是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轨”和“度”。它的意思是衡量、测量或评价某事物的标准或尺度。
《轨度》的部首分别是“车”和“彳”,它们分别代表笔画“7”和“3”。整个词共有11个笔画。
《轨度》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到底是始于何时、何地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记录。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于形容衡量或评价事物的标准。
《轨度》的繁体字为「軌度」。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轨度」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应该是相似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轨度》的例句:
1. 企业的发展应该有一定的轨度。
2. 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轨度来评价生活的品质。
与《轨度》相关的组词有:
1. 轨迹:轨迹指物体或活动随时间的推移所形成的路径。
2. 度量:度量意味着测量或评估某种属性或特征。
与《轨度》意思相近的词汇有:
1. 标准:指衡量事物的准则或规范。
2. 尺度:指衡量或评价事物的尺寸、程度或范围。
与《轨度》相反意思的词有:
1. 任意:表示没有特定的标准或约束。
2. 自由:指不受限制或约束。
案覆跋疐白鲦八鸾包管宝瑛誖谩崩愧裁损长欷谗沮承弊成道传盏锄粟刺螫猝猝弹诋道养大事不糊涂独锦蛮独木难支扶生改柱张絃高嶷告饶函片浩溔欢如会约教导解水久念棘针科罝网居业坎廪冷香廉政厉志緑萼梅猫睛酩酊明征蟠络气苦请啓轻气球寝食俱废却罢鹊不踏攘攘劳劳三兔穴赏典束带松垄他侬颓垣废址文鹢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