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之合于軌範法度。《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軌度其信,可明徵也。” 楊伯峻 注:“軌度作動詞,納之於軌範也。”
(2).規範法度。《呂氏春秋·古樂》:“不用軌度,天下患之。”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恂恂德心,汪汪軌度。” 明 唐順之 《請皇太子受朝疏》:“太子既立,則有臨蒞之位,有朝會之儀,所以萃人心,昭軌度也。” 章炳麟 《說物》:“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謂有軌度,不可逾也。”
(3).指天體運行的軌道和角度。《史記·太史公自序》:“比集論其行事,驗于軌度以次,作《天官書》第五。”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二·星變奇驗》:“西人則謂星行有一定之軌度,與人事毫不相涉。以是習西法者,但精測算,而不言占驗。”
“軌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規範法度
指遵循既定的規則或标準行事,強調不偏離正軌。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軌度其信,可明征也”,意為通過規範行為來驗證誠信。現代用法中,可比喻人的紀律性,如“做事不能超越軌度”。
使合于軌範
作動詞時,表示将事物納入規範體系。例如《呂氏春秋·古樂》提到“不用軌度,天下患之”,說明缺乏規範的危害。
天體運行的軌道與角度
古代文獻中偶爾用于描述天體規律,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驗于軌度以次”,但此用法較罕見。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例如:
與“軌度”相關的詞彙包括“閉門掃軌”“覆車之軌”等,均與規則、秩序相關。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左傳》《呂氏春秋》等古籍,或現代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軌度》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軌”和“度”。它的意思是衡量、測量或評價某事物的标準或尺度。
《軌度》的部首分别是“車”和“彳”,它們分别代表筆畫“7”和“3”。整個詞共有11個筆畫。
《軌度》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到底是始于何時、何地目前還沒有确切的記錄。在現代漢語中,它常用于形容衡量或評價事物的标準。
《軌度》的繁體字為「軌度」。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軌度」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應該是相似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軌度》的例句:
1. 企業的發展應該有一定的軌度。
2. 我們需要制定一套科學的軌度來評價生活的品質。
與《軌度》相關的組詞有:
1. 軌迹:軌迹指物體或活動隨時間的推移所形成的路徑。
2. 度量:度量意味着測量或評估某種屬性或特征。
與《軌度》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标準:指衡量事物的準則或規範。
2. 尺度:指衡量或評價事物的尺寸、程度或範圍。
與《軌度》相反意思的詞有:
1. 任意:表示沒有特定的标準或約束。
2. 自由:指不受限制或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