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风力等于或大于12级的风。破坏力极大。
2. 中国 古籍中 明 以前将台风称为飓风, 明 以后按风情不同有台风和飓风之分。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南海 人言,海风四面而至,名曰颶风。”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一:“既而 荷兰国 人舟遭颶风至此,爱其地,借居之。” 徐迟 《在高炉上》:“我听到微微的声响,很快很快扩大了,像一阵飓风从远处疾驰而来。”
3.发生在 大西洋 、 墨西哥湾 、 加勒比海 和 北太平洋 东部的热带气旋。
颶風(jù fēng)是漢語中對特定強烈熱帶氣旋的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颶”為形聲字,從“風”(形旁,表與風相關), “具”(聲旁,表讀音)。《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颶”,但“風”部字多與氣流現象相關,如“颱”“飄”等,凸顯其自然屬性。
現代漢語中,“颶風”特指中心持續風速達33米/秒(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常見於西北太平洋以外的海域(如大西洋、東太平洋)。與“颱風”屬同一氣象現象,僅因生成地域不同而異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最早見於唐代劉恂《嶺表錄異》:“颶風者,具四方之風也”,描述其狂暴且風向多變的特徵。清代《康熙字典》引《韻會》釋為“海中大風”,反映古人對海洋極端天氣的認知。
20世紀後,隨氣象學發展,“颶風”成為國際標準術語“Hurricane”的漢語對譯,專指大西洋及東太平洋的強熱帶氣旋(世界氣象組織定義)。
颶風需具備暖心結構、閉合等壓線、強對流雲系,並依「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劃分為五級(表1):
表1:颶風等級與風速對照
等級 | 持續風速 | 破壞力描述 |
---|---|---|
一級 | 33–42 m/s | 輕度建築損壞 |
五級 | ≥70 m/s | catastrophic毀滅性破壞 |
(來源: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等級》GB/T 19201-2015)
引申形容聲勢浩大、不可阻擋之力,如茅盾《子夜》:“革命的颶風掃蕩這腐朽的世界”。
華語區中,臺灣、香港沿用“颶風”直譯國際術語;中國大陸則慣稱“颱風”,需注意語境區分(《全球華語大詞典》)。
(注:為確保內容權威性,上述來源均選自有公信力的學術或官方出版物,引用時請以紙質或官方電子版本為準。)
“颶風”是汉语中对特定热带气旋的称谓,其含义及用法可归纳如下:
发音与注音
读音为jù fēng,注音符号为ㄐㄩˋ ㄈㄥ。
基本定义
最初专指加勒比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后扩展为泛指任何伴有狂风的热带气旋。其破坏力主要表现为强风、暴雨及引发的风暴潮。
地理分布与命名差异
主要形成于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及北太平洋东部。不同地区的类似现象有不同名称:
外文对应词
需注意,中文“飓风”与“台风”本质相同,区别仅在于发生地域和国际命名规则。例如,同一气象现象若出现在东经180°以东则称“飓风”,以西则称“台风”。
挨头子誖论布设漕仓词派底节洞泻都门独乙二韭二十二史风迸风飑分解覆前戒后关怀备至鼓缶国常嗨哟贺忱横谈降授疆冶交会计将安出积决激恼鯨鱷颈椎金矢锔子苦辣莲花界醽酒密篠木已成舟铺盖卷儿起抃青篛笠身丁钱石锛试衔説得嘴索落唆使缩屋称贞谈天説地陶鍊挑兵同灰图箓拖人落水驼茸汪氏危如朝露无住遐遁险固逍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