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人臣奉行王命,明辨国事。语出《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 仲山父 将之;邦国若否, 仲山父 明之。”《汉书·刑法志》:“有司无 仲山父 将明之材。” 颜师古 注:“言王有誥命,则 仲山父 行之;邦国有不善之事,则 仲山父 明之。”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臣不敢輒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
将明是古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两方面阐释:
辅佐君主、辨明政事
“将”意为辅佐,“明”指辨明是非。此义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汉代郑玄注:“将”为奉行君命,“明”为辨察政事。后常用于形容贤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如《宋史·儒林传》载:“臣职在将明,义同休戚。”
天色将晓之时
“将”表时间接近,“明”指破晓。此用法见于《汉书·晁错传》:“户口寝息,民将明而寝,鷄鸣而起。”此处“将明”描述天将亮未亮之际,引申为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唐代诗人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亦用“柏台成口号,芸阁暂将明”暗喻时局变迁前的微妙时刻。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兼具政治伦理与自然时序的双重意象,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与文化深度。
“将明”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将明”指人臣奉行君王命令并明辨国事,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原句描述周朝贤臣仲山父“肃肃王命,仲山父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父明之”,即严谨执行王命、洞察国家事务。
在姓名学中,“将”有勇猛之意,“明”象征光明智慧,组合后寓意智勇双全。但需注意这是现代衍生意,与古典含义无直接关联。
属于复合动词,多用于描述臣子职责或历史评价场景,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该词。
注:如需了解该词在《诗经》中的完整语境或历代文献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第10410页等典籍。
葆塞壁角宾下伯牙琴采莲子超骧仇犹戳脊梁骨赐鱼从先邨塾道慧底簟曡降断壁頽垣杜门晦迹粉楦歌诗惯盗光晷馆学古贤还味豪盗兼假谏诫诘讯进取心尽善尽美金轝居稽宽恕崂山禄荫蛮溪马援柱悯哀年寿贫俭区宙软冻冻商云身钱十年生聚束颡书叙泝回擡阁摊贩廷杖透光颓思吐溜瓦案伟才违滥仙袂显正笑姗西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