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受纪 ”。指接受祭享。《汉书·司马迁传》:“五年而当 太初 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记。”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以元新改,立明堂,朝诸侯及郡守受正朔,各有山川之祀,故曰诸神受记。” 明 唐顺之 《观中州进贺长至表笺恭述时寓信阳》诗:“诸神将受纪,四海共迎祥。”
(2).佛教语。称佛记弟子来生因果及将来成佛之事为记别,接受记别,叫做受记。 唐 李邕 《嵩岳寺碑》:“密意所传称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记,法中出家。”《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长老知是 范道 要求受记,故此昼夜啼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佛经上常説:‘受记成佛。’你能受记,就能成佛;你不受记,就不能成佛。”
“受记”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古代文献和佛教术语两类:
古代文献中的含义
指接受祭享或受命于天,常见于祭祀或历法变革的记载。如《汉书·司马迁传》提到“诸神受记”,指新历法确立后,各方神灵接受祭祀。明代唐顺之的诗句“诸神将受纪”也沿用此意。
佛教术语
指佛陀对弟子未来修行成果的预言,包含来世因果及成佛的预言。例如《嵩岳寺碑》记载“佛前受记”,《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中长老通过受记仪式确认修行者的佛缘。佛教认为“受记”是成佛必经的认证过程。
需注意,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其解释为“令人难忘的成语”,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误传。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佛经语境理解该词。
「受记」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被记录、被记住或被铭记在心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行、行为等被人牢记,或者指一种体验或经历在心中长久留存。
「受记」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又」,右边的部首是「言」。总共包含了8个笔画。
「受记」一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初出自《说文解字》。在繁体字中,「受记」的写法与现代简体字相同,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受记」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差异。
1. 他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受记。
2. 那次旅行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受记。
相关的组词有:记住、记忆、记载、记事、心事等。
类似意义的词语有:铭记、记忆、牢记。
相反意义的词语可以是:忘记、遗忘、失忆。
阿尼白杆军白热化鄙疆比率鬓髻波荡袹首拨云雾见青天长夜国春枕出闱殚虑董仲舒兜兜裤儿遁耕二都凤枕抚揉付与感愁冠场何居花晨换符碱地蹇拙酒醉饭饱蠲饎攫杀决舍踞住买菜书髦蔽梅家艺命诰磨光内利旁徵博引奇爱前将军谦婉乞活青邱润改三五蟾光山事山宗沙月是非涡数黑论白私债碎缺讨逆阗繁跳天通明麻亡不待夕忘乎所以仙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