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柜。 唐 陆贽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是以务鳩敛而厚其帑櫝之积者,匹夫之富也;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
“帑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帑椟(拼音:tǎng dú)指古代存放钱财的柜子,即“钱柜”。该词由“帑”和“椟”两个单字组合而成:
唐代陆贽在《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中写道:“务鸠敛而厚其帑椟之积者,匹夫之富也。”此句意为“只知聚敛钱财填满钱柜,是普通人的富足方式”,强调君主应以民心为重而非敛财。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语境,可参考陆贽的《陆宣公奏议》。
帑椟(táng d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箱子”或“柜子”。该词在古代常用于指代用来储存财宝或重要文件的箱子或柜子。
帑椟的部首是木(mù),总笔画数为12。
帑椟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氾胜传》中,其中记录了战国时期韩国的使臣奉赵王的命令,带着一只装有金银财宝的帑椟前来赵国的故事。
帑櫝为帑椟的繁体字,两者意思相同,只是书写形式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时会有变化,帑椟也不例外。在古代的帑椟字,椟的横部分由两个木字旁组成,称为木旁旁字。
1. 他打开帑椟,取出了一卷古代的文献。
2. 这个珍贵的古董被放置在帑椟中,受到精心保护。
帑箱(táng xiāng):指用来装载贵重财宝的箱子。
帑籍(táng jí):指古代用来记录财物的簿册。
近义词:箱子、柜子、盒子。
反义词:敞开、开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