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义的意思、负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义的解释

(1).背弃恩义。《后汉书·冯衍传上》:“若夫知其不可而必行之,破军残众,无补於主,身死之日,负义於时,智者不为,勇者不行。” 李贤 注:“负,犹失也。” 前蜀 杜光庭 《贺收陇州表》:“自 岐 郊负义, 关 外隳盟,深辜敦好之仪,遽絶睦邻之分。” 清 徐士銮 《宋艳·果报》:“ 魁 竟渝盟, 桂英 忿 魁 负义。”《花城》1981年第5期:“她在责骂我不告而别,负义薄情!”

(2).仗义;讲义气。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六:“至 师鲁 卒,丧归 洛 , 义琛 哭柩前,纳其券於 师鲁 家。 师鲁 素贫,子孙赖此以生。乌乎!在 仁宗 朝,一僧尚负义如此,风俗可谓厚矣。” 明 屠隆 《綵毫记·展叟单骑》:“他怀忠负义……焉肯助乱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考弊司》:“生少年负义,愤不自持,大呼曰:‘惨惨如此,成何世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义”是由“负”与“义”构成的复合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负”在古汉语中有“背弃、违背”之义,“义”指道义或信义,因此“负义”指违背道义规范或背弃信义承诺的行为。例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违背信义,忘恩负义”,多用于形容人际关系中的背叛行为。

从词性分析,“负义”属于动词性短语,常见用法如“负义忘恩”“负义之徒”。其近义词包括“背信”“忘恩”,反义词则为“守诺”“重义”。《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该词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已有用例:“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佯狂为巫。”后世以此典故引申出“负义”的具体行为模式。

现代汉语中,“负义”多用于书面语境,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标注其属于书面用语,常与“忘恩”连用构成四字格成语,强调对恩惠和道义的双重违背。例如“他虽受恩于师长,却做出负义之事,令人不齿”。

网络扩展解释

“负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含义:背弃恩义

指违背道义或忘记他人的恩惠,常用于形容忘恩负义的行为。例如:

  1. 《后汉书·冯衍传上》提到“负义於时”,意为在关键时刻背弃道义。
  2. 成语“忘恩负义”直接体现了这一含义,形容受惠后反而做出伤害对方的事。
  3. 清代徐士銮的《宋艳·果报》中描述“魁竟渝盟,桂英忿魁负义”,指违背承诺和情义。

二、特殊语境:仗义、重情义

在古籍中,“负义”偶尔也用作褒义,表示坚守道义或仗义相助。例如:

  1. 宋代邵伯温的《闻见前录》提到僧人“负义如此”,意在赞扬其重义轻利的风范。
  2. 明代屠隆的《綵毫记·展叟单骑》中“怀忠负义”指兼具忠诚与义气。

三、使用场景

  1. 批判性语境:如批评忘恩行为,常见于文学、日常对话中。例如:“他竟负义至此,令人心寒”。
  2. 历史或文学分析:用于解读古籍或成语,如分析《聊斋志异》中的道德观念。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负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现代汉语中更侧重“背弃恩义”的贬义用法。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后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保得定暴苛薄酌獖羊边马笔伐搏鬭采获惨境常枲常尊车户趁闲赤狐戴绿帽子递车堤塘風逸哥儿革浊古度鬼斧神工家隆诘戎治兵禁财晶晃浸漉搢绅録居士凉糕瞭楼糲飰六駮琭簌没骨花民思摩荡衲师内局贫忙骑者善坠蒛葐认人如已森凉神衣实妈儿税项属毛离里送汤送水天宰挺确铜臭熏天吐锦鸡托物王阳金望甎无与比伦橡皮线巷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