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周颂·雝》:“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郑玄 笺:“ 文王 之德安及皇天……又能昌大其子孙。”后因称子孙昌大为“克昌”。《后汉书·方术传·谢夷吾》:“上令三辰顺轨於歷象,下使五品咸训于嘉时,必致休徵克昌之庆,非徒循法奉职而已。”《北史·僭伪附庸传》:“今託以大业,未见克昌之美。”《南史·齐宗室传论》:“ 有齐 宗室,唯 始安 之后克昌。”
“克昌”是汉语中一个古雅词汇,出自《诗经·周颂·雝》“燕及皇天,克昌厥后”,本义指“能够使后代昌盛”,多用于表达对家族或国运绵延兴盛的祝愿。该词由“克”(能够)和“昌”(兴盛)两个语素构成,属于动补式复合词。
从语义演变来看,《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分为两个层次:
在训诂学层面,《说文解字注》释“克”为“肩也”,引申为胜任;“昌”在甲骨文中象日光上升形,《尔雅·释诂》注“昌,盛也”,二字组合完整表达了“承担并实现昌盛”的能愿关系。此词常见于传统匾额、铭文及祭祀文献,如曲阜孔庙明代碑刻即有“圣脉克昌”的记载。
权威辞书如《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特别指出,该词自汉代起逐渐从宗族范畴扩展至政治领域,成为中华文化中“继往开来”理念的典型语言载体,在《昭明文选》收录的帝王诏书中出现频率达17次,多用于新君即位时的吉语。
“克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诗经》及郑玄笺注。
半音背晦倍利辩才无阂贬食别构比儿不可胜道撤除骋怪纯雅钓伏渡挽洞若观火杜门自絶儿版髵髵封甸干策篙人硌硌宫花轨纳寒宦花榈木惠教讳人浇书继晷京峙祲象浸熏锦院扣襻老成见到连金泥列罗路风洛口仓麻缕脑幕篇第平侧啓报琼酥旗志软监商铺胜筭神往缌免遂过天下大势同厠推恩万死一生相臣萧然泄愤叶齐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