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舌。《艺文类聚》卷十七引 晋 张韩 《不用舌论》:“ 留侯 不得已而掉三寸,亦反初服而效神仙。” 南朝 梁简文帝 《舌赋》:“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故微言传乎往记,妙説表乎丹青。”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搆衅》:“他自负半世英豪,那见得一腔奇抱。烂斑三寸人前掉,电光闪烁皆倾倒。”
“三寸”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本义
古代认为舌头长度约三寸,故以“三寸”代指舌头。例如《艺文类聚》引晋代张韩《不用舌论》中“掉三寸”即指运用言辞。
引申义
进一步引申为“能言善辩”,如成语“三寸不烂之舌”形容极佳的口才。南朝梁简文帝《舌赋》中“三寸著名”也强调舌头的语言功能。
换算关系
中国古代度量制中,1寸≈3.33厘米,故三寸≈9.99厘米,日常可简化为10厘米。
参照物
约等于三指并拢的宽度或一本中等厚度书籍的宽度。
道家典籍中,“三寸”指咽喉部位或呼吸之气(“三寸气”),如《黄庭内景经》提到“三寸异室”与丹田相关。
总结
“三寸”既可指舌头的代称(侧重语言能力),也可作为长度单位(约10厘米),另有道家对呼吸、咽喉的隐喻。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三寸作为一个汉字,其字形由两个部首组成:上面的部首是“一”,下面的部首是“土”。它的总笔画数为三画,属于较为简单的汉字之一。
“三寸”一词最初来源于《淮南子·人间训》:“三寸则下胸,将者慎之;五寸则过脾,心者耻之。”这里的“三寸”指的是人的下胸位置,用来描述人们的行为慎重和态度谨慎。
在繁体字中,“三寸”字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笔画稍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包括字形结构、笔画顺序等方面。虽然具体的古代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差异,但在整体上,古时候的“三寸”字与现代基本相同。
1. 他的身高只有三寸,但是他的气质却让人感到十分高大。
2. 她用三寸的高跟鞋穿行在人群中,显得非常优雅。
三寸青(形容幼时青春的美好岁月)、三寸金莲(形容窄小而纤细的脚)等。
寸步难行、三步并作两步走(形容行走时因困难而进展缓慢)。
丈量千里(形容进展顺利、迅速)。
鮊鲜不争多才观诚惶诚惧成语螭头官穿窜牀头底也伽夺走发字恭行天罚工贼贡助股抃龟甲香鬼灵精花明柳暗皇号贱表谏説讦激洁身自守箕服惊霆窘局绝伦靠盘儿科第出身冷嗖嗖莲花白柳八马哈鱼鸟声兽心排句婆娑没索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谴责骐騄穷变岂徒芞舆鹊术森植升廕食事莳刈守邦受成髫齓体育手段通班通才文字五官将现代五项小艳罅缺希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