鞀铎的意思、鞀铎的详细解释
鞀铎的解释
鼗鼓和木铎。古代察贤和征询民意时用。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明台衢室,盛时隆鞀鐸之悬;雅管风琴,善俗重鞧轩之採。” 清 龚自珍 《对策》:“圣怀冲挹,兼听无遗,瞻鞀鐸之在悬,许圭璋以自达。”
词语分解
- 鞀的解释 鞀 á 古同“鼗”:“(仲夏之月)命乐师修鞀鞞鼓。” 笔画数:; 部首:革; 笔顺编号:
- 铎的解释 铎 (鐸) ó 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木铎。铃铎。铎舞。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鞀铎是古代中国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具,合称时特指用于仪式与教化活动的乐器组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从形制、功能及文化意义三方面详解:
一、单字释义与形制特征
-
鞀(táo)
亦写作“鼗”,即长柄摇鼓,俗称“拨浪鼓”。
- 形制:鼓身两侧缀有耳坠,鼓柄贯穿鼓身,转动时耳坠击鼓发声。《说文解字》载:“鞀,鞀辽也。从革,召声。”(《说文解字注》)
- 用途:多用于祭祀乐舞开场,如《周礼·春官》载“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属礼乐体系中的节奏乐器(《周礼注疏》)。
-
铎(duó)
形似大铃,腔体以金属铸成,舌分铜木。
- 形制:《释名·释乐器》称:“铎,度也,号令之限度也。”其舌悬于腔内,摇振发声(《释名疏证补》)。
- 分类:金铎(铜舌)用于军事,木铎(木舌)用于文教。《礼记》载“徇以木铎”,指宣政时振铎警示民众(《礼记正义》)。
二、文化功能与礼乐意义
-
礼乐协同
鞀与铎在周代礼制中常配合使用:
- 祭祀:鞀引导乐节,铎节制仪程。《乐府诗集》记“鞀铎导舞,以和神人”(《乐府诗集·郊庙歌辞》)。
- 教化象征:孔子曾叹“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喻指宣扬教化(《论语·八佾》),木铎成为儒家传道的象征物。
-
政治功能
木铎是王权宣令的载体:
- 《周礼·天官》载“徇以木铎”,官吏巡行时振铎传达政令。
- 汉代仍存“振木铎采诗”制度,彰显“观风俗,知得失”的治理思想(《汉书·食货志》)。
三、历史演变与文献佐证
- 起源考证:鞀可追溯至商代甲骨文“壴”(鼓形),铎见于西周青铜铭文,二者均为早期礼乐重器(《甲骨文字典》《殷周金文集成》)。
- 典制记载:《隋书·音乐志》详录鞀铎在宫廷雅乐中的配置,印证其礼器地位(《隋书》点校本)。
- 现代遗存: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漆彩绘鼗鼓”及战国青铜铎,可佐证其形制演变(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数据)。
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 郑玄注《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刘熙《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
- 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 郭茂倩《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 魏徵《隋书》,中华书局
- 故宫博物院藏品数据库(编号:故00143241)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超链接,文献信息可于权威学术数据库或机构官网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鞀铎”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táo duó,由“鼗鼓”和“木铎”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古代政治活动中听取民意或选拔贤才。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 鞀(鼗):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用于召集民众或传递信号。
- 铎(木铎):金属或木制的铃状器具,古代常用于宣布政令或教化。
- 合义:两者结合,代指古代统治者通过特定方式(如击鼓、振铎)收集民意、考察贤能的政治制度。
2.历史背景
根据《淮南子·泛论训》记载,大禹治理天下时,曾“悬钟鼓磬铎,置鼗”,通过不同乐器的声音区分民众诉求:
- 击鼓:进谏治国之道;
- 击钟:阐述仁义之理;
- 振铎:报告事务;
- 击磬:表达忧患;
- 摇鼗:诉讼纠纷。
3.用途与象征
- 察贤纳谏:通过鞀铎制度,统治者能直接听取不同阶层的意见,体现“兼听则明”的治国理念。
- 民意征询:民众可通过特定方式表达诉求,具有早期民主协商的雏形。
4.文献引用
清代文献中仍有使用该词,例如:
- 林则徐:“明台衢室,盛时隆鞀铎之悬”;
- 龚自珍:“瞻鞀铎之在悬,许圭璋以自达”。
“鞀铎”是古代政治文化的象征,体现了统治者与民众沟通的独特机制。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淮南子》《说文解字》等典籍获取更严谨的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包弹暴狂蔡伦谗惑缠磨饬查忖料裆襦蹈履盗逃大体抵諆额外簠簋不饰拊扪钩摄钩心斗角怪说贵事航标灯呵呵鹤阙红尘呼噜夹衣积时镌凿苦衷疗狂临干流乱笼统蛮珍海错帽衫氂虱梅花剽悍狉狉峭屼遒然痊瘉阙事少不经事圣殿甚设石窍诗述石尤风刷毛蜀桐损之又损贴梗海棠梯希彤卢兔园册违距维匡小番萧疎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