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木的意思、棺木的详细解释
棺木的解释
[coffin;casket] 棺材,或用来抬往坟地的架子,有时指棺材及棺材架
详细解释
棺材。《东观汉记·欧阳歙传》:“﹝ 歙 ﹞坐在 汝南 赃罪死狱中, 歙 掾 陈元 上书追讼之,言甚切至,帝乃赐棺木,赠賻三千。”《后汉书·董卓传》:“葬日,大风雨,霆震 卓 墓,流水入藏,漂其棺木。”《西游记》第五七回:“你看着师父的尸灵,等我把马骑到那个府州县乡村店卖几两银子,买口棺木,把师父埋了。” 洪深 《赵阎王》第一节第一幕:“几百人埋在一坑,上无墓土,下无棺木。”
词语分解
- 棺的解释 棺 ā 装殓死人的器具:棺材。棺木。棺椟。棺椁。盖棺论定。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木的解释 木 ù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木。乔木。灌木。木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木求鱼。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质朴:木讷(朴实迟钝)。 呆笨:木鸡。
专业解析
棺木指装殓尸体的木质葬具,是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器物。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
一、核心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棺木为“殓尸之棺”,即盛放逝者遗体的长方形木箱。《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说明其多用木材制成,是传统土葬的核心葬具,现代也泛指各类材质的棺材。
二、字源与结构
- “棺”:从木从官,本义指“以木围护遗体”。《说文解字》释为“关也,所以掩尸”,强调其封闭保护功能。
- “木”:指材质,古代以松、柏、楠木为主,因木材易得且可雕刻纹饰,成为主流选择。
三、文化延伸含义
- 礼制象征
《礼记·檀弓》载“棺周于衣,椁周于棺”,棺木尺寸、层数体现古代宗法等级,如天子用五重棺椁,士大夫用双棺。
- 民俗禁忌
民间称棺木为“寿材”,提前制备称为“备寿”,视为趋吉避凶之举。
四、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棺木”与“棺材”通用,但书面语仍多用“棺木”。考古学中特指未腐朽的古代木质棺椁,如马王堆汉墓漆棺。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本.
- 杨树达. 《汉代丧葬制度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 王文锦. 《礼记译解》. 中华书局, 2001.
- 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
- 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文物出版社, 1973.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棺木”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棺木”指用于装殓死者遗体的长方形木制容器,是传统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器具,常与“棺材”同义。其核心功能是保护尸体并作为安葬前的载体。
二、字源与结构
- 字形:形声字,从“木”(材质)、从“官”(声旁),本义为装殓尸体的木制器具。
- 历史演变:早期多用木材制作(如“木棺”),有虞氏时期曾出现瓦棺。
三、使用场景与文化意义
- 实际用途:直接指代棺材或抬棺的架子,常见于丧葬仪式。
- 象征意义:在成语或文学中比喻生命的终结,如“盖棺论定”。
- 考古发现:部分棺木设计精巧(如榫卯结构无钉),或反映古代工艺与文化交流(如欧罗巴人种特征的棺木出土)。
四、例句参考
- “棺木的设计紧密镶嵌,未用钉子却浑然天成。”
- “塔哈尔卡墓葬中发现了带有埃及元素的棺木。”
五、相关延伸
- 近义词:灵柩、灵榇。
- 文化关联:中国丧葬礼仪中,棺木材质、装饰等常体现社会等级与家族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棺木形制或文化差异,可查阅考古文献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顿步道采食差度觇逻嘲拨称家之有无絺绣串幛骀佗弹铗无鱼倒读佃科都中纸贵鰐蜥風行一世感召功率放大器河桥闳丽后坐力禁毁金田起义空胸矿师瞵伺赁银龙雏凤种马可·波罗磨铅内朝官蹑影藏形朋爱平衡觉迁播侨庐请启铨拟如下闪痛少年维特的烦恼生力沈水示贬于褒叔度陂湖厮杀算尽锱铢踏红谈宗跳攻听其自流痛挠偎傍伟丽蚊帐无巧不成书小娥销售网蝎子妈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