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倒垂着空的弓箭袋。示无用武意。《左传·昭公元年》:“ 伍举 知其有备也,请垂櫜而入,许之。” 杜预 注:“垂櫜,示无弓。” 陆德明 释文:“櫜,弓衣也。”
(2).泛指垂着空袋子。谓身无长物。《国语·齐语》:“诸侯之使,垂櫜而入,稛载而归。” 韦昭 注:“垂,言空而来。櫜,囊也。”《管子·小匡》亦有此语, 尹知章 注:“垂櫜,言其空也。”
垂櫜(chuí gāo)是古代汉语中的军事用语,字面意为“将箭袋倒垂”,引申为息兵停战、解除武装 的象征。以下是详细解析:
指“悬挂、垂下”,此处强调箭袋口朝下的状态。
古代盛放弓箭的袋子。《说文解字》释:“櫜,车上大橐”,即行军时携带武器的囊袋。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师三日馆穀,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入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丁未,献楚俘于王……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卫侯闻楚师败,惧,出奔楚……
‘请垂櫜而入。’许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此处描述晋楚城濮之战后,郑国为表归顺,请求“垂櫜而入”晋营,即倒悬箭袋以示不携武器,象征臣服与停战。
“垂櫜:倒垂箭袋,表示不带兵器,停止作战。”
(参考: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4版)
“垂櫜示无弓。”
(参考: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櫜所以盛矢,垂之则矢不得出,示不用也。”
“垂櫜”承载中国古代“偃武修文” 的和平思想:
(注:因古籍原版无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数据库如“中华经典古籍库”查阅原文。)
“垂櫜”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象征无战事
指倒垂空的弓箭袋(櫜),表示没有用武之地或停止武力行动,常用于描述和平状态或武将归隐的场景。例如:“将军垂櫜,以示天下安。”
形容身无长物
泛指垂着空袋子,比喻人一无所有或生活清贫。如古诗中“行囊垂櫜,唯余清风”,即用此意。
若需具体例句或更多用法解析,可参考权威字典(如来源的查字典网站)进一步查阅。
卜珓彩品草席长贤禅寮乘路点闸雕梁斗顿斗酒飞拳发贵肥沃奉翼腐肠改聘鞲绁还生含胎花红衣隳节败名缣楮建德国谏训教学解员稷馈晋惠闻蛙酒谐晜孙累乏李何王李梨蕊藜菽刘易斯逦倚罗拜茂年麪花黔突侨终蹇谢躯腰苒若丧躯上文上医沙椎兽穴水衡钱汰絶汤匙坛卷涕泗交流体元铜龙馆瓦沟违惰文彦乌府无咎无誉灦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