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愍的意思、哀愍的详细解释
哀愍的解释
怜惜,同情。《汉书·萧望之传》:“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九:“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四:“佛法慈悲,幸垂哀愍。”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一章:“余聆其音,慈悲哀愍。”
词语分解
- 哀的解释 哀 ā 悲痛:悲哀。哀求。哀叹。哀鸣。哀思。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哀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 悼念:哀悼。默哀。 旧时称死去母亲:哀子(.母丧而父存;
- 愍的解释 愍 ǐ 同“悯”②。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哀愍”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āi mǐn,其核心含义是悲悯、哀怜,常用于表达对他人苦难或不幸的深切同情。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情感内核:指因目睹他人(或群体)的困苦、弱小而产生怜悯之情,带有慈悲与感伤的双重色彩。
- 常见搭配:如“慈悲哀愍”“甚可哀愍”,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中。
2.引证与经典用例
- 《汉书》:西汉萧望之曾劝谏汉宣帝“陛下哀愍百姓”,强调统治者需体恤民情。
- 《搜神记》:晋代干宝用“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描述对弱者受害的同情。
- 宋代佛教文献:如“佛法慈悲,幸垂哀愍”,体现宗教语境中的悲悯情怀。
3.情感层次
- 悲悯性:侧重于对他人苦难的感同身受,如“慈悲哀愍”。
- 道德性:常与德化、仁政等理念关联,如《汉书》中的治国思想。
4.使用语境
- 文学与历史:多见于古典文献、诗词,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 宗教与哲学:佛教文献中用以呼吁慈悲,如“佛法哀愍众生”。
5.近现代延续
- 近代作家苏曼殊在《断鸿零雁记》中沿用此词,形容声音中蕴含的悲悯情感,可见其生命力。
“哀愍”融合了情感与道德的双重意涵,既是对苦难的共情,也隐含对仁善的追求。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哀愍
《哀愍》(āi mǐn)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或悲惨处境感到悲伤同情的心情。
拆分部首和笔画
《哀愍》的拆分部首是「心」和「爪」,其中「心」是主部首,「爪」是附部首。它包含了15个笔画。
来源
《哀愍》是古代汉语词汇,源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繁体
《哀愍》的繁体写法为「哀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爪」的上部分是「兆」的形状,而在「哀愍」中是写作「爫」。古代的写法中更注重部首的写法。
例句
1. 他听到邻居家发生的火灾,感到十分哀愍。
2. 看到电视上报道的地震灾区,我忍不住哀愍之情。
组词
同情、悲伤、怜悯、同情心、怜爱、同情人、悯、怜视。
近义词
怜悯、同情、悲伤、同情心、怜爱。
反义词
冷漠、无情、坚硬、无感。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