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以爵饮酒,酒将尽时,爵底翻转向上,爵柱与两眉相对,谓之“乡衡”。衡,眉毛。一说,衡,平衡。谓爵平与人口相对。乡,通“ 向 ”。《周礼·考工记·梓人》:“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衡,谓麇衡也。’衡,平也。平爵乡口酒不尽,则梓人之长罪於梓人焉。” 孙诒让 正义:“云‘衡谓麇衡也’者,麇、眉声近,叚借字……乡衡者,饮酒之礼必立而饮之……试举古铜爵饮之,爵之两柱适至於眉,首不昂而实自尽。衡指眉言,两柱向之,故得谓之向衡也。”
“乡衡”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解释与饮酒礼仪相关,但在不同语境中也有延伸意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古代饮酒礼仪
指古人用爵(古代酒器)饮酒时,当酒即将饮尽,爵底翻转朝上,此时爵柱(爵口两侧的立柱)与饮者的两眉相对齐平,这种姿态称为“乡衡”。
延伸用法
在部分文献中,“乡衡”被引申为“乡村中具备公正明察能力的人”,但这种用法较为罕见,且权威性较高的来源(如《周礼》)均未提及此意,可能为后世误用或衍生义。
以上解释综合了《周礼》原文及后世注疏(如郑玄、孙诒让的注解),重点参考了高权威性网页(如、2)对饮酒礼仪的考据,并对延伸义来源进行了辨析。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左传》等古籍原文。
《乡衡》是一个汉字词语,表达着对乡土情怀和社会平衡的含义。
拆分部首:皿(pán)和行(háng)。
拆分笔画:乡(5画)+ 衤(衣字旁,3画)。
《乡衡》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子·说林训》中,是淮南王刘安所著的一部古代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乡衡被解释为农村的道德标准、社会稳定和民众思想观念的平衡。
《乡衡》的繁体字形式为「鄉衡」。
《乡衡》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一般称为「鄉衡」、「鄉胥」或「鄉調」,字形上有一些差异。
以下是关于《乡衡》的例句:
1. 农民是乡衡之本,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
2.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保持城乡发展的乡衡关系。
3. 社会的发展需要乡衡的调节。
乡眷、乡亲、乡里、衡量、平衡、失衡、衡阳、衡水等。
平衡、均衡、稳定。
失衡、不平衡、不稳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