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牙切齿。形容怒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 赵立 ﹞视 金 人如仇,每言及,必嚙齿而怒。”
齧齒:1.咬牙切齿。表示极其愤恨。语本《南史·韦叡传》:“初, 胡景略 与前军 赵祖悦 同军交恶,志相陷害, 景略 一怒,自啮其齿,齿皆流血。”《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共 胡嵩 啮齿,仗剑来杀 费仲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其啮齿受玷,由力不敌,非节之不固也。”
(2).咬。《佛说灌顶经》卷二:“昔有比丘名 般若提婆 ,诵习经法,中诸寒冷,遂为虫所啮齿。”
“啮齿”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解释如下:
啮齿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属于啮齿目(Rodentia),其特点是上下颌各有一对终生生长的门齿。典型代表包括老鼠、松鼠等,全球约40%-50%的哺乳动物属于此类。它们的门齿无牙根,需通过啃咬硬物来磨损牙齿以保持长度平衡。
作为汉语成语,“啮齿”形容咬牙切齿的愤怒状态,例如《续资治通鉴》中“啮齿而怒”表示极度愤恨。也可比喻为生存而不断努力,如“啮齿动物为生存啃食”延伸至人类奋斗的象征。
在中医术语中,啮齿指“磨牙症”,即睡眠或清醒时无意识地磨切牙齿,可能与风寒、肝火或寄生虫有关。现代医学认为需通过矫正牙齿或调整咬合功能治疗。
正确读音为niè chǐ(ㄋㄧㄝˋ ㄔˇ),部分人误读为“niè cǐ”或“nié chǐ”,需注意纠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分类或治疗建议,可参考来源:汉典、查字典、中医中药网等。
《啮齿》一词是指一类具有特殊牙齿结构的动物,它们以咬动物或植物的坚硬物质为生。啮齿动物的特点是上下颌都有一对大门齿(即门牙),能够不断生长以适应啃食活动。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早期的字典中,它被写作“齶齿”。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变化,演变为现代的“啮齿”。
根据现代汉字规范,我们可以拆分“啮齿”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部首:齶齿(齒)
笔画:啳(11)、齿(8)
繁体字形为「齧齒」。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早期的字典中,“啮齿”被写作「齶齒」或「齶歯」。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演变为现代字形。
以下是几个使用“啮齿”一词的例句:
1. 这种啮齿动物以坚果为食。
2. 啮齿类动物的门牙非常锋利。
3. 长时间的啃食会使啮齿动物的门齿不断生长。
以下是一些与“啮齿”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啮齿动物、啮齿类、啮齿跳鼠、啮齿目
近义词:咬齿、齿咬
反义词:钝齿、无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