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履倒置的意思、冠履倒置的详细解释
冠履倒置的解释
见“ 冠履倒易 ”。
词语分解
- 冠履的解释 亦作“ 冠屨 ”。帽与鞋。头戴帽,脚穿鞋。因以喻上下、尊卑。《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楚辞·王逸<九思·悼乱>》:“茅丝兮同综,冠屨兮失絇。”原注
- 倒置的解释 颠倒位置、次序或关系详细解释亦作“ 倒寘 ”。.颠倒过来。指事物所处的状况与正常的相反,如事物在顺序、方位、道理等方面的颠倒。《庄子·缮性》:“丧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南朝 梁
专业解析
冠履倒置
释义:
“冠履倒置”指帽子与鞋子的位置颠倒,比喻本末倒置、尊卑颠倒或事物轻重错乱。其中“冠”指帽子(古代象征身份地位),“履”指鞋子(象征卑下)。成语强调违背事物应有的秩序或常理,含强烈贬义。
详细解析:
-
语源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见于《史记·辕固生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此句以“冠履”喻指社会等级秩序,强调尊卑不可混淆。后世演化为“冠履倒置”,如明代李贽《焚书》载:“阳尊阴卑,盖冠履倒置矣。”
-
引申含义
- 本末颠倒:将次要事物置于主要事物之上,如政策制定中忽视民生根本而专注表面工程。
- 尊卑错位:指身份、地位或权责的颠倒,如下属越权决策而上级被动执行。
- 价值混乱:违背事物客观规律或社会伦理,如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利益。
-
现代应用场景
常见于批判社会现象或决策失误,例如:
“考核制度若只重形式而轻实效,实为冠履倒置。”
亦用于文学批评,如鲁迅《华盖集》中讽刺旧文化“将古董供于神坛,而民生凋敝如敝履”。
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定义“冠履倒置”为“比喻上下、尊卑颠倒”。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比喻轻重颠倒,本末倒置”。
- 语源追溯:《史记·儒林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引用文献:
- 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冠履倒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uān lǚ dào zhì,其核心含义是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的现象。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字面与比喻义
- 字面意思:帽子(冠)和鞋子(履)的位置被颠倒。古代礼仪中,冠戴于头象征尊贵,履穿于脚象征卑下,因此两者颠倒违背了等级秩序。
- 比喻义:形容主次、尊卑或轻重关系错乱,常用于批判社会或人际关系中的反常现象,如下属凌驾于上级、卑贱者僭越尊贵者等。
二、出处与用法
- 最早出处:《后汉书·杨赐传》中记载“冠履倒易,陵谷代处”,后演变为“冠履倒置”。
- 用法:主谓式结构,多作宾语或定语,含贬义色彩。例如:“明宗之于强藩……几有冠履倒置之势。”(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三、相关拓展
- 近义词:冠履倒易。
- 反义词:尊卑有序、上下有别(注:部分资料误将“敲骨吸髓”列为反义词,实为无关)。
- 例句: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第十回批判道:“难道就大小易位,冠履倒置?”。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评论中,强调对礼制破坏、权力失衡的批评,如分析古代君臣关系或家族伦理失序的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败法乱纪白日绣衣蹦跶笔研波剌斯勃然变色禅说朝奉辰刻侈慢纯衣打趣點驗顶灯斗健附落赶不及刚只格簺珪玠果菜画稿回奉骄嫚娇生惯养饥不遑食九降继轸军阶具题魁柄苦酷拉巴乐不可极廉便璘藉刘海陆钞买邻煤油灯明净皮帛皮干纰盭情计溶溢食堂收刈耍话四放送老素题瓮虀汶阳田反相参香风狭学协定郄公吸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