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官利的意思、官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官利的解释

(1).官卖所得的利润。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今令州县人吏坐铺自糶,利不关己,罪则加身,不得见钱及头段物,恐失官利,必不敢糶。” 唐 皮日休 《赵女传》:“ 赵 氏女求见盐铁官,泣愬于庭曰:‘某七岁而母亡,蒙父私盗官利,衣食某身,为生厚矣。今父罪根露,某当随坐法。’”

(2).旧时股息的俗称。企业的股东按规定的定率从企业所取得的利润。 茅盾 《微波》:“老兄,你存银行,也不过一分二利息,我们铺子里前几年还做到一分五呢!就只这两年来派派官利,凑个八厘;老兄是有家当的人,何必这样着急呢!”

(3).泛指利润盈余。 茅盾 《林家铺子》二:“他今天的‘大放盘’确是照本出卖,开销都没着落,官利更说不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官利是近代中国工商业发展史上的特殊经济术语,指企业在分配利润时,无论盈亏都必须向股东支付的固定股息。其核心特征如下:

  1. 法定性与强制性

    区别于普通股息,官利具有契约强制性。企业章程或入股契约中明确规定固定利率(通常为年息5%-10%),即使经营亏损也须支付,否则股东可追究法律责任。这种制度源于清末民初的合伙制传统,旨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新式企业。

  2. 资本属性的双重性

    官利兼具“借贷利息”与“股权分红”性质:

    • 借贷性:支付优先级高于普通分红,类似债务利息;
    • 股权性:本金仍作为股本参与经营,未脱离企业资产。

      例如《公司律》(1904年)规定,企业需先发放官利后再结算剩余利润。

  3. 历史背景与消亡

    官利盛行于19世纪末至1930年代,主要因当时资本市场不成熟,投资者视其为“保底收益”。随着现代公司制度完善,1940年后逐渐被《公司法》规定的“按盈利分配股息”取代,强调风险共担原则。


权威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第7册,第1013页
  2.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2012)第4章第2节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8)第166条注释

网络扩展解释

“官利”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历史语境和使用场景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官卖所得的利润
    指古代官府垄断经营某些商品(如盐、铁等)时获取的利润。例如唐代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提到官府通过盐业专卖获得利润。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

  2. 旧时股息的俗称
    指近代企业股东按固定比例从企业利润中分得的收益。例如茅盾在《林家铺子》中提到“派派官利”,即企业定期向股东分配利润。这种用法在民国时期的经济活动中较为普遍。

  3. 泛指利润或盈余
    广义上可指任何形式的利润或盈余,如企业经营中的剩余收益。


二、其他解释(需结合语境)


三、使用示例


四、总结

“官利”的核心含义与经济收益相关,具体需结合历史背景或文本语境判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唐代经济文献或近代企业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不淹时长壮臣一主二持容传见春禊篡夺大猾打磨大事化小打退方等声風風韻韻附廛富尔贝人阁下狗态火箸江南三绝较略竭尽进众君辱臣死老惛略绰口联贴敛足陵阙螺纹慢怛芒达马洗黾池名公钜卿内寄生呕呢寝顿青蜓青闱七舆衢灯趋乡扰烦三步两脚煞不如麝幐霜蓬随事烫剪贪昧沓匝跳骇同心鸟推理鲀形目蛙鸣狗吠王慎中五隶无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