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藏的意思、二藏的详细解释
二藏的解释
(1).佛教大藏经的简单分类法。即声闻藏(小乘经)和菩萨藏(大乘经)。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一:“唯方广部,是菩萨藏;餘十一部,是声闻藏。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説修多罗;结集经者,集为二藏: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菩萨所行为菩萨藏。”
(2).指佛藏与道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隋志》倣《汉书》,道家列於九流,而神仙符籙,列於二藏,其名悉不著録。”
词语分解
- 二的解释 二 è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双,比:独一无二。 两样,别的:二话。不二价。 两 笔画数:; 部首:二; 笔顺编号:
- 藏的解释 藏 á 隐避起来: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 收存起来:收藏。藏品。藏书。储藏。 躲匿露 藏 à 储放东西的地方:藏府。宝藏。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藏。大藏经。三藏(佛教经典
专业解析
"二藏"是佛教术语,指佛陀教法在整体上被划分为两大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两种解释:
-
声闻藏与菩萨藏(依据教法内容与所化众生根机划分)
- 声闻藏(Śrāvakapiṭaka):指主要教导声闻、缘觉二乘修行者,以追求个人解脱(涅槃)为目标的经典教法。其核心是四圣谛、十二因缘等,强调断除烦恼、出离轮回。
- 菩萨藏(Bodhisattvapiṭaka):指主要教导大乘菩萨修行者,以成就佛果、普度众生为目标的经典教法。其核心是六度、四摄、菩提心等,强调自觉觉他、悲智双运。
- 这种分类突出了大乘佛教对小乘(声闻乘、缘觉乘)教法的统摄与超越,体现了大乘的立场。
-
经藏与律藏(依据教法体裁与性质划分)
- 经藏(Sūtrapiṭaka):指佛陀所说的教义、法理部分,即阐述佛教根本思想、修行方法的经典汇编。如《阿含经》(小乘)、《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大乘)等。
- 律藏(Vinayapiṭaka):指佛陀为僧团制定的戒律、仪轨部分,即规范僧尼行为、僧团生活的戒律典籍汇编。如《四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等。
- 这种分类是早期佛教对圣典的基本划分(通常加上论藏Abhidharmapiṭaka构成“三藏”),将“二藏”理解为经、律两藏,有时是相对于更完备的“三藏”概念而言,或特定语境下的指代。
“二藏”的核心含义在于对佛陀教法的宏观分类。最主流的解释是声闻藏(小乘教法)与菩萨藏(大乘教法),体现了佛教内部不同修行路径和目标的差异。另一种解释是经藏(教义)与律藏(戒律),侧重于教法本身的形式与功能。理解“二藏”需结合具体的佛教义理背景和分类标准。
参考来源: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二藏”条目释义。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二藏”条目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二藏”是一个佛教术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主要解释:
一、佛教经典分类
- 声闻藏与菩萨藏
指佛教大藏经的二分法,即小乘经典(声闻藏)和大乘经典(菩萨藏)。
- 声闻藏:主要针对小乘修行者,强调个人解脱,如四谛、十二因缘等教义。
- 菩萨藏:面向大乘修行者,注重普度众生,包含般若、法华等经典。
隋代慧远在《大乘义章》中提到:“唯方广部是菩萨藏,餘十一部是声闻藏。”
二、佛藏与道藏
- 佛道典籍合称
在部分文献中,“二藏”也指佛教经典(佛藏)与道教经典(道藏)的并称。例如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提及佛道典籍的分类。
补充说明
- 应用场景:该词多用于宗教文献或学术讨论,如“修故经六百一十二藏”(例句)。
- 注意:极低权威性网页(如、3、6)内容与其他来源重复,建议优先参考高权威性解释。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历史考据,可查阅《大乘义章》或相关宗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捱牌凹崄包乾制八月黄本性碧罂不忒侪伍冲虚纯庞赐官达礼躭躭澹月大闻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渡子放浪形骸風媚复刻鹤头板红润憍逸纪传疾革京察疾损忌月句管巨帙克敦窾坎老确利害离鸾六工留情龙鸡鲁肃驴年劈天盖地僻邪遣词造意七景情苗权限诠择阮刘尸谏式庐衰止淑好随车瑞桃花脸天愁地惨廷辱亭卒铜牌下本儿小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