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上请的意思、上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上请的解释

(1).向上级请求或请示。《韩非子·二柄》:“ 田常 上请爵禄而行之羣臣。” 唐 韩愈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公将行,曰:‘吾天子吏,使海外国,不足於资,宜上请,安有卖官以受钱邪?’”《元史·河渠志一》:“众议纷紜,互陈利害,当事者疑惑不决,必上请朝省。”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太常博士》:“即如废 昌邑王 奏中,公卿将相列名上请,必曰:臣 敞 等,谨与博士议云云。其重之如此。”

(2). 唐 宋 礼部试士出试题,准举子进问题意,谓之“上请”。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 唐 礼部试诗赋题,不皆有所出,或自以意为之,故举子皆得进问题意,谓之上请。”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知贡举等官,於厅前备香案穿秉而拜,诸士人皆答拜。方下帘幙,出示题目于厅额。题中有疑难处,听士人就帘外上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上请"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专有名词,主要指汉代司法程序中的一项特殊规定:对于犯有重罪的贵族、高官等特定身份人员,地方司法机构无权直接判决,必须将案情上报至中央朝廷,由皇帝或中央司法机关进行最终裁决。其核心含义在于体现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司法特权。

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释义

    "上请"指下级官府对特定身份罪犯的判决需向上级(特别是皇帝)请示核准的程序。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上请"即"向上级请示",特指汉代对皇亲国戚、高官贵族犯罪须奏请皇帝裁决的制度(来源:《汉语大词典》)。例如《汉书·高帝纪》载:"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表明郎中以上官员犯罪需启动"上请"程序。

  2. 历史制度背景

    该制度源于汉代"八议"雏形,是"刑不上大夫"原则的具体化。凡符合身份条件者(如宗室成员、俸禄二千石以上官员等)犯重罪,地方官须将案卷及拟判意见呈报廷尉,再由廷尉转呈皇帝裁断。皇帝可酌情减免刑罚,如《汉书·宣帝纪》记载京兆尹赵广汉虽罪当腰斩,仍"上请得减死一等"(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3. 制度特征与影响

    • 司法特权性:凸显贵族官僚的法律豁免权,如《后汉书·刘恺传》"上请之制,所以崇国体而厉风俗也"。
    • 皇权集中体现:最终裁决权归于皇帝,强化中央集权(来源:《中国法制史》)。
    • 后世演变:唐代发展为"八议"制度,明清演变为"议罪银"等,皆承袭"上请"精神内核。

术语对照:

此解释综合古代律法文献及权威辞书定义,系统阐释其历史内涵与制度逻辑。

网络扩展解释

“上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因历史背景和使用场景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

1.基本含义:向上级请示或请求

2.唐宋科举制度中的特殊用法

3.古代法律术语(又称“先请”)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如《元史》《韩非子》),可参考、6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短谤辱北曹伯仁缠袋禅榻蚩旗抽毁黜逐挡调祷祉底垫毦笔二许防祸于未然坊酒凡医风立浮诞附荐鬼雌阖户华鳞讙舞藠子咎吝倔头具寮隽雅开生面客家来成揽工軨服俪影秘书郎没乱死内兄牛皮船屏气慑息聘射恰到好处牵罣巧妻常伴拙夫眠清祉曲巧世及霜蹄坛靖桃花源记天狐颓云网车委备鋈錞纤经綫络子宪役消荡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