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拍竿的意思、拍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拍竿的解释

(1).古时战具名。置于兵车、战舰上,利用杠杆和滑车,遥掷石块、钉板、火种等物以打击敌方。《隋书·杨素传》:“ 素 居 永安 ,造大舰,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餘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拍竿之制,施於楼船,上置巨石,轆轤贯焉,层楼百尺,六竿相联,壮士数百,层环其巔,发之碎敌,熊羆莫前。”

(2).缘竿,爬竿。《隋书·沉光传》:“初建 禪定寺 ,其中幡竿高十餘丈,适遇绳絶,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 光 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 光 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拍竿是古代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名词,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专业典籍进行考据。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军事史文献记载,拍竿主要包含以下两类释义:

一、水战兵器 指中国古代战船上装备的重型攻击器械,形似长杆,顶端装置巨石或铁块,通过杠杆原理抛掷砸击敌船。据《中国军事史·兵器卷》记载,拍竿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隋灭陈的战役中,隋军战舰“置拍竿以碎敌舰”,成为水战利器。宋代《武经总要》详细描绘其构造:“竿首置巨石,以辘轳转动,近敌船则下拍,击碎其船体。”

二、船具部件 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拍竿亦指船舶桅杆上悬挂帆布的横杆。《闽中海错疏·器物篇》提及福建沿海渔船“立拍竿以张布帆”,此处拍竿即指支撑船帆的木质或竹制横杆,其功能与现代帆船“帆桁”相似。

词源考证 “拍”字本义为击打,《说文解字》释作“拊也”,与“竿”(竹木制成的杆)组合后,既保留击打本义(如兵器),又衍生出支撑器具的引申义。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凡舟楫之具,多有古今异名者,拍竿即其例也。”

文献佐证

  1. 兵器类:《宋史·岳飞传》载杨幺起义军“置拍竿数十,官军舟楫皆碎”;
  2. 船具类:明代《天工开物·舟车》插图标注“拍竿承帆,随风而转”。

网络扩展解释

“拍竿”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古代战具

  1. 定义与用途
    拍竿是古代安装在兵车或战舰上的攻击性武器,通过杠杆和滑车原理,远程投掷石块、钉板、火种等物品攻击敌方。例如,隋代名将杨素在永安建造的“五牙”战舰,便配备六支高达五十尺的拍竿,可容纳数百名士兵协同操作,破坏力极强(《隋书·杨素传》记载)。

  2. 结构与原理
    清代魏源在《圣武记》中描述,拍竿通常架设于多层楼船上,利用轱辘系统悬挂巨石,由士兵集体操作抛掷,形成压制性攻击。

二、体育活动或技艺

拍竿也被解释为“缘竿”或“爬竿”,即古代攀爬竹竿的体能活动。不过此义项在历史文献中记载较少,可能为衍生或区域用法。

“拍竿”的核心含义为古代军事器械,尤其在隋唐时期的水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爬竿”的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隋书》《圣武记》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氨基比林百脚表托不释嗔色眵目糊池壍懘钥牀头人次雎澹怀道隅都坑芳洁贩路飞肉逢门赙遗更授关都诡逸菇芦唤门花农化气户曹参军僭侈交感交龙纪理酒牌麂子举步狙狡举謡言空气污染遴补笼钩漠漠槃槊偏举普速速汽化热青衣鱼琴瑟调和邛崃关崷崒儒庠上课审拟受尘庶姓丝丝跳栏通议五御呜嘬先府君险易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