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气概,风度。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加以风神爽朗,气调清高,流化亲朋,善和纷諍。”《隋书·豆卢勣传》:“ 勣 器识优长,气调英远,总驭藩部,风化已行。” 唐 张鷟 《游仙窟》:“容貌似舅, 潘安仁 之外甥;气调如兄, 崔季珪 之小妹。” 清 侯方域 《书<彭西园集>后》:“少多读书,有气调。”
(2).气韵,才调。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3).语气声调。 老舍 《赵子曰》第四:“ 赵子曰 心中痛快多了,说话的气调锋利有趣了。”
“气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ì diào,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指人的精神面貌、举止风范,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综合气质。例如南朝徐陵在《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中描述“风神爽朗,气调清高”,即通过言行展现出的高雅品格。
多用于文学或艺术领域,指作品或人物表现出的独特韵味与才华。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文章需以“气调为筋骨”,强调文风的内在生命力。
指说话时的语调、节奏,例如通过声音传递情感或态度。这一用法更偏向语言表达的细节。
注意:现代语境中,“气调”偶尔也用于气体调节(如“气调保鲜技术”),但此含义与上述传统词义无关,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
气调(qì diào),指的是言谈、举止时的风度和气质。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气和调,其中气的拆分部首是气,调的拆分部首是亻(人)。气调的拆分笔画分别为4画和8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最早见于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被解释为周公曾经吐故纳新,使天下归心,即周公以其高尚的风度和气质感染了众人,使众人向往、敬仰。随着时间的推移,“气调”逐渐演变为描述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
在繁体字中,气调的写法为“氣調”。
古时候写气调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的写法略有不同,拆分部首的编排顺序可能不同,但整体上形状基本相似。
他一身气调,举止大方而有威严。
气宇轩昂、气质高雅、调理身心
风度、风采、大方、潇洒
粗俗、庸俗、低贱、失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