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哀怨。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大统寺》:“老翁送 元寳 出,云:‘后会难期。’以为悽恨,别甚殷勤。” 唐 沉亚之 《异梦录》:“春风无处所,悽恨不胜怀。”
"凄恨"是一个具有深厚情感色彩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情感层次及文学语境三方面解析:
凄
指寒冷、悲凉、伤感之意,引申为心境上的孤寂哀伤。
《说文解字》释"凄"为"云雨起也",后衍生出悲怆义(《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
恨
表遗憾、怨恨、悔痛,强调因失意而生之强烈负面情绪。
《广雅·释诂》:"恨,怨也"(中华书局,2004年)。
合成义:指悲凉中夹杂遗憾怨恨的复杂心境,常见于古典文学对人生际遇、离别相思的慨叹。
哀婉与遗恨交织
如杜甫《咏怀古迹》"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凄楚中暗含时运不济之恨。
参考:《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5年)。
孤寂中的不甘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描写鬼魂"凄恨之色犹存",融合孤魂之悲与未了之怨。
来源:汉典网(www.zdic.net)词条用例。
"凄恨:悲伤怨恨。"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未单列词条,但"凄"释为"悲伤","恨"释为"遗憾;悔恨",组合义自现。
商务印书馆,2016年。
研究显示,"凄恨"属复合型情感(Compound Emotion),兼具:
引自《情感分类学》(心理学报,2018年)。
结论:"凄恨"是汉语独有的情感概念,凝结了东方文化中对命运无常的深刻体悟,其文学表现力至今仍影响创作。
“凄恨”是一个古典文学中使用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凄恨”指哀怨、悲凉的情感,融合了凄楚与遗憾的双重情绪,常见于古代诗文。字面拆解:
与单纯“哀怨”相比,“凄恨”更强调环境冷寂引发的憾恨。类似词汇: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场景。其英文可译为“sorrowful resentment”(沪江词典)。
建议在理解时结合具体语境,注意其情感层次与场景烘托功能。如需更多古典用例,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白马生鲍老儿坝趾辨覈残存嘲排抽水马桶吹剑首村长厝所蛋丘大权在握登徒子地壠独家院戹祸反目蜂锐府界负辕感今惟昔攻城掠地合懽被皇辔火铃火铅记怀经济杠杆精驴眷客诀断攫鸟抗越酷滥郎位良贵厘理灭族齧岸排偶攀今揽古憩偃诎要桡腘伤教败俗声文深心石埭十九人蜀汉搜摘叹骇天殃投传图钉图害围场微禽闲邪枭贼西蓝花